清治時期噶瑪蘭舊城的十字大街,其中一段就是現在的文昌路,因為連結西門以及宜蘭河渡頭,來往員山及宜蘭市區的人們多會經過這裡。戰後不久,以昭應宮為中心,在中山路、文昌路口至城隍廟前(當時文昌路靠近中山路前段是空地),形成一個熱鬧的「市集」,許多小吃、麵攤齊聚,人聲鼎沸。 位於昭應宮對面原有一片作為廟埕的空地,並搭有戲台,提供廟會時多種活動的進行。經常有許多人在廟裡聚會、閒聊,廟內還有人會看籤詩、算命,廟口有人補雨傘、修皮鞋,所以自然而然形成一個熱鬧的所在,這也與文昌路市集發展有關。 後來因宜蘭市公所將昭應宮前的空地出租蓋大樓,文昌路又面臨拓寬,附近攤販被迫遷移。原本攤販們想移至文昌路後段(靠舊城西路側),但遭居民反對。軍方也表示文昌路是軍事疏散通道,而遭受到阻礙,因此,在1980年代初期,文昌路市集便消失了。但現在文昌路、西安街口至新民路陽大附醫新民院區一帶,受到市中心商業區的地利之便,仍有不少遠近馳名的小吃店,例如:阿皃的黑白切、信利號的貓耳朵魚丸米粉、琴香的壽司及焢肉飯、文昌炸醬麵、餅天下的牛肉捲餅等。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