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據時期新竹青草湖感化堂的屬性初探

日據時期新竹青草湖感化堂的屬性初探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日據時期新竹青草湖感化堂的屬性初探

靈隱寺為新竹名剎,位於青草湖畔,原稱「感化堂」,俗稱「孔明廟」,日本統治時期「靈隱寺」與「感化堂」之名稱並存。民國59年寺方將前殿「感化堂」拆除改建,現已少有人知。「感化堂」最早文字為舉人鄭家珍大正14年所記,指出感化堂的建造是因神明示兆,以諸葛孔明為主祀,配祀釋迦摩尼佛。《南瀛佛教》記其後來發展:鄭保真得到諸葛武侯的指示,擇定現址後,得到另五人發起,1924年興建前殿,即「感化堂」;1926年籌建靈壽塔,此後香火旺盛,再增築後殿及左廂,後殿命名為「靈隱寺」。開山主持為翁妙全尼師,圓寂後由鄭保真以建廟有功接掌。1933年起由日僧佐久間尚孝主持,直到日本戰敗離台,二次大戰後先後由一法法師、無上法師接任,現在的靈隱寺大殿重建於六十九年,現任主持為明宗法師。日本統治時期寺院齋堂屬性的分際並不如現代嚴格,許多寺院在功能上存在齋堂的屬性,感化堂非特例。西來庵事件後,齋堂受到政策及日僧弘法的影響,大多被佛教收編,齋友有的接受法教講習,有的直接出家受戒成為佛教僧侶,齋堂也順理成章改為佛寺。靈隱寺從齋堂屬性轉向佛寺的關鍵人物是釋無上。無上法師才華橫溢,與斌宗法師並列竹塹城二大師僧。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日據時期新竹青草湖感化堂的屬性初探 / 撰寫者:新竹市文化局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160230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創作者
黃運喜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7/04
ISBN
ISSN10287329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