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塹文獻雜誌第66期編輯報告:新竹市佛教藝文精粹透視

竹塹文獻雜誌第66期編輯報告:新竹市佛教藝文精粹透視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竹塹文獻雜誌第66期編輯報告:新竹市佛教藝文精粹透視

編輯報告 今年2018年,正逢竹塹地區自清代有漢族開墾以來的第300年(1718-2018)。這是值得隆重慶祝的一年。所以本第66期的特別策劃的主題專輯,是最能反映它在歷史上表現出類拔萃的「新竹市佛教藝文精萃透視」。為何如此要如此選擇與規劃呢? 因為從近百年來東亞近代佛教史的觀察角度,來縱觀與透視從竹塹到當代的新竹市這一地區,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它在歷經清代(1718-1895)、日治(1895-1945)與戰後戒嚴(1949-1987)與解嚴之後,從移墾、常住、在地化、新舊政權轉換數次、來自日本或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大量新住民。 換句話說,當我們用新眼光重新來觀察──以跨世紀的 新透視角度,來深度探索它的300年來的臺灣新竹市傳統「漢傳佛教」文化史發展與轉型狀況時,於是我們就會發現: 一、此一地理位置在臺灣西北部,介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之間的靠海岸平原與南寮港的現代化中型都會區。在經過清代傳統帝制的統治之後,又已歷經日本殖民統治的50年時間、以及經歷過戰後國府的戒嚴威權統治38年與解嚴迄今已30年、再加上戰後初期混亂轉型期的5年。這樣剛好300年的發展歷程。 二、現在新竹市,已是境內有:著名的新竹科學園區、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玄奘大學等高度現代化機構的「當代臺灣新竹市」。而它所出現新的轉型風貌,在當代也已實質蛻變為,當代臺灣前衛的地區型現代佛教文化城市。而我們若透過實質的深層透視,似乎也可以把它直接看作,就是臺灣整體現代佛教高度多元發展、多藝術文化創新的精華縮影。 三、於是,本期主題專輯,就是最能反映它在歷史上表現出類拔萃的「新竹市佛教藝文精萃透視」。而其四大主題就是:日本佛寺、佛藝道場、佛學譯著與教育啟蒙。並且,以下就是介紹,此四大主題的各篇不同論述內容及其相關特色。 第一篇<透視日本帝國殖民統治時代:日本佛教曹洞宗在新竹獨霸的拓展真相>,是江燦騰教授特別介紹的一篇,有關在日本帝國殖民統治時代:日本佛教曹洞宗的新竹寺,何以能在當時的新竹市獨霸的拓展經營真相。 因為當時隨同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佔領軍和新移民來臺灣的日本佛教各派,之所以能在此新竹地區這一新殖民地上順利發展,雖是由於來臺灣前的日本佛教各派,已在日本經歷長期的高度發展,以及在明治維新後遭到嚴厲的政策考驗和現代思潮的洗禮,因而已蛻變為一股對政治政策配合度高、且具有高度現代意識的強大宗教勢力。 所以它能一反歷史上作為大陸佛教接受者和學習者的角色,開始以上層指導者的身份,來聯絡、控制和啟蒙新竹地區的傳統漢族寺廟及其宗教的信仰內涵。 不過,在此同時,也可以發現:當時日本官方的「國家神道」、「祭政一致」、「天皇至上」的主流強勢立場,不只施之於被殖民者的精神領域和生活行為,也同樣對來臺灣的日本佛教的各派僧侶的「同化」主動權,產生了極大的制約、甚至於有排斥和一再加以壓制的「公私相剋」的現象出現。因而這和臺灣學界只注意到:日僧與日本官方的親密合作關係,以為日僧即是日本官方的主要「同化」工具,而臺灣佛教的日本化,即是日本官方的宗教行政策略──其實是差異甚大的。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受限條件下,為何日本曹洞宗新竹寺還是可以更為出色的獨霸經營寺院事業呢? 因此,本篇就是基於上述歷史發展的縱觀與透視狀況,將分別討論:一、日治時代新竹地區日本佛教傳播態樣的縱觀與透視概說。二、透視日本曹洞宗在日治新竹獨霸的相關真相。三、日本曹洞宗與新竹州在地法雲寺派的雙軌制運作模式及其實質歷史作用考察。 特別是最後一點,是討論日本曹洞宗在新竹州所扶植的在地佛教勢力,及其所具有的對於中日佛教親善交流的特殊角色配合問題。所以,沒有在地佛教配合的發展,就可能不會如此順利。 第二篇<新竹首創天臺法源講寺藝術文化道場:從傳統走向現代多變的創新佛寺建築風格>,是作者楊漢珩(釋寬謙法師),從她在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的碩士論文,第四章改寫的。雖然我們大致上,都聽過一些關於高僧釋斌宗在古奇峰創立有名的法源講寺。可是,真正能掌握它從傳統到現代建議風格變化內部真相的相關知識,一直很缺乏。本篇最大的優點與巨大貢獻,就是她是以局內人的觀點來介紹的。 事實上,法源講寺建於1944年,也就是在日治時代的晚期,迄今(2018)歷經多次改建或增建。它是臺灣佛教史上第一座弘揚中國天臺宗的「講寺」,與臺灣其他的禪寺性質大不同。它也沒有各寺廟中很常見傳統民俗佛教祭祀道場的各種彩繪裝飾。 儘管如此,它在另一方面,卻已是臺灣佛寺中的佛教藝術重要傳播中心、新佛寺建築理念的實驗場、以及現代佛教生活化與新人間佛教思想的推廣基地,堪稱風格獨樹一幟。 再者,法源講寺的建寺地點,在古奇峰,原是新竹八景中「古奇遠眺」的勝景之地,所謂「天外波濤何限闊,眼中城郭自然圖」是也。古奇峰周圍,遺留下竹塹文人諸多的人文歷史遺跡,還是是人文薈萃之地。 尤為難得的是,這一大自然的傑作,與俗世(城市)不即不離,不遠不近。為此,臺灣著名的詩僧──斌宗法師(1911-1958)擇此奇峰勝景,建立了出世修心與入世度眾兩相宜的法源講寺。 佛教建築不同於一般建築,甚至迥異於其他宗教建築,對環境有著佛學義理上的特殊要求。而法源講寺戰後在著名景觀藝術大師楊英風(1926-1997)及其女釋寬謙(揚漢珩)兩代持續在法源講寺,或創作佛教藝術、或從事新佛寺建築設計及推廣佛教藝術生活化等,這樣與東亞現代潮流不停對話、及多元創新的。 所以,本篇堪稱是非常道地的有關新竹現代佛教信仰藝術化與佛學知識精粹縮影的佛教文化風華解說文,並且,放到全台灣的範圍來看也是如此。 第三篇<多面向現代佛學論述在戰後新竹(之一):戰後享譽全臺佛教界多年的李世傑及其佛學譯述>,是江燦騰教授特別為本期的主題之一,佛教學術的譯述而寫的。江教授撰寫此文的主因是,在新竹佛教三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除了信仰的層面與信仰場所的相關介紹之外,有關佛學思想現代學術研究的概況,又是如何?是值得介紹的。 因為新竹不但有臺灣第一義學高僧印順導師(1906-2005),也有聞名國際的佛教哲學家傅偉勳教授(1933-1996),更有戰後享譽全臺佛教界數十年的重量級在地教學者李世傑(1919-2003)。 可是,在現有的新竹市相關的著作及大量論述中,從未有關這位新竹在地佛教大學者李世傑的相關介紹。所以,本文的書寫,包括李世傑在內,將陸續介紹多位相關的佛教學者,有在地的,有客寓的。 在地的標準是,在新竹市出生,15歲以前,都在新竹市居住與求學。而有關「客寓佛教學者」挑選的標準,是至少在新竹活動3年以上,並有一定的佛學著作或翻譯,才會納入。 至於在地佛教學者,所以,第一位優先介紹的是,對新竹市民眾多數仍很陌生的佛教學者李世傑,對他介紹的內容包括: 一、戰後與李世傑佛學譯述相關的臺灣現代佛學研究史概述。 二、介紹新竹在地佛教學者李世傑(1919-2003)的崛起及其相關譯述概況。包括李世傑的傳記及自學佛學過程、李世傑的相關佛學著作目錄、有關李世傑佛教學術著作的特色及其佛學成就。 三、對其歷史的成就,做出清楚的論斷,認為他的確堪稱是一位出身新竹市,並在戰後臺灣佛學界相當有名的「過渡形階段的佛教學者與教師」、以及迄今仍很重要的日本佛學名著翻譯家。 第四篇<從「福嚴時代」到「後印順時代」:一代佛教義學高僧印順導師在新竹的教育志業及其現況概述>,是侯坤宏博士在《竹塹文獻雜誌》第二次發表的,有關新竹市戰後新竹市的佛學教育事業發展狀況。第一次是在第64期,有關靈隱寺的辦學未竟史。 而侯博士在本篇論述的著眼點,主要是以印順導師和新竹佛教的關係為關注重點,從印順導師在創建新竹福嚴精舍前後的相關活動,分析臺灣僧教育的兩處基地──福嚴精舍與壹同寺;希望能夠說明一個來自浙江海寧的出家法師──印順導師,和臺灣一個地方──新竹──的關係;藉以呈顯印順 導師在創建福嚴精舍,住持福嚴精舍,到他將福嚴精舍交由弟子管理以後,數十年間的歷史。 依此而言,侯博士在本篇論述的亦可視為是──印順導師的新竹弘法史,換言之,就是一種新竹地區佛教史書寫的一種嘗試。而他的論述內容包括: 一、「福嚴時代」的創建福嚴精舍緣起及其建築、福嚴學團與新竹女眾佛學院。 二、「後印順時代」的福嚴精舍等方面進行說明。 三、結論中,再就印順導師和新竹壹同寺的法緣、福嚴時代印順導師的著作、福嚴時代印順導師與居士的交往、關於福嚴精舍的未來等進行申述。藉以說明印順導 師在新竹地區,所進行弘化活動的歷史意義。 因此,本篇的內容,是目前資料最完整,論述最有體系的一流解說文。 本期內容,在佛教藝文精粹的透視之外,也另外收入一篇,由趙彥奇先生根據他的田野調查資料,以及參考相關文獻,而精心論述的<新竹水潤餅的起源、發展與困境初探>。 趙彥奇先生在本篇中,所介紹的水潤餅,是新竹地方特色糕餅,其主要成分為麵粉、五香粉、糖等。水潤餅味道獨特,全臺僅新竹地方獨有。水潤餅與新竹地方廟宇關係密切,都城隍廟、竹蓮寺和東寧宮廟宇周圍的雜貨店均有販售水潤餅。除了廟宇之外,水潤餅也在部分新竹地方賣場販賣,成為新竹在地子弟的童年零嘴。 趙彥奇先生在本篇中,也同時指出:水潤餅被認為是「鹹光餅」的衍伸。在新竹城隍出巡遶境時,官將首的脖子上會以紅線掛一圈水潤餅,供信徒拿取,成為整個祭典獨有的景象。「鹹光餅」俗稱「平安餅」。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一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誕辰時,「鹹光餅」會出現,跟水潤餅一樣掛在官將首的脖子上供信眾索取。 目前水潤餅在新竹地方僅存「德龍商行」製作,每天分成早晚兩次出爐,製作人為第二代楊水龍先生,德龍商行創立已將近六十年,以水潤餅為店內打響知名度。 趙彥奇先生在本篇中,之所以能清楚介紹新竹水潤餅在地方演變與歷史脈絡,必須歸功於他的研究方式。因為他是將透過田野調查、訪談來進行。這是由於關於水潤餅的文獻稀少,所以趙彥奇先生在本篇中,採用口述歷史的方 式進行紀錄。除了記錄相關歷史資料之外,趙彥奇先生也會對於水潤餅提出相關的建言和 改善建議,期待能對新竹地方產生正面效應。 因此,相當精彩、生動、有趣,絕對值得一讀。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創作者
江燦騰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8/12
ISBN
ISSN10287329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