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拍攝地點未知。一名小女童坐在牆邊的椅子上享用著粥。女童穿著一件稍嫌有點大件的洋裝,上頭繡著一些花色來裝飾洋裝。女孩使用的桌子是用混凝土製作而成的,桌子內還可以看見一些小圓石子混雜在水泥中。粥是戰後時期很常見到的一種食物,當年國民政府剛遷臺時,帶來了大量的人口,不過當時臺灣的糧食生產尚沒有回復到戰前的景況,糧食供應已經有些緊繃的情況下,還需要供應突然暴增的人口,一時之間物價飛漲,直到後來政府開始介入市場後,狀況才稍有改善。在美援開始後,隨著大量援助物資輸入臺灣,糧食短缺問題開始緩解的同時,物價也開始穩定。除了吃白粥以外,當時候為了增添些食物的口味,亦會在粥裏面添加番薯,這種粥被稱為「番薯籤」,有些經濟比較拮据的家庭甚至會有番薯比米、水還多的情況發生,番薯籤是一代人生活在物資貧乏年代中所擁有的共同記憶。
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