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溪流域水源豐沛,是中部地區主要水源,但由於中上游主支流河川污染,致使烏溪下游水質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水資源利用率偏低。而在經濟部水利署計畫中,烏溪上游國姓及建民兩水庫均因諸多問題相繼停建,為調配供應中部地區水資源,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根據「烏溪大度攔河堰規劃檢討及水質改善利用可行性評估」,初步結論建議建民水庫替代水源方案,可由柑子林攔河堰及大度攔河堰共同供水替代。 然而攔河堰的設置,有可能對水中的生物造成傷害,影響其生存。近年來,在河川整治的過程中,生物指標越來越受到重視,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因此有了魚道的設計。魚道是學習自歐美地區,在很早以前歐美就有建造協助魚類進行洄游遷徙的設施,以維護水域生態環境,分別被稱為魚道、魚梯或魚路等。 圖中魚道設於烏溪左岸,為階梯式,長約100公尺,寬3公尺,坡度1:22,以人工構築的溝渠狀設施,協助水域生物利用本身的游泳與跳躍能力,通過人工建築之障礙物。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