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新興宮建立於嘉慶年間,傳說宮前有一溪流終日潺流不息,有一孩童在溪畔拾起了一尊神農大帝神像,後用泥土塑造一座小廟將此五穀王安置小廟內,稱曰:「新興宮」,受到往來的信徒焚香膜拜,香火日盛信者漸增。嗣後由高僧自湄洲祖廟迎請天上聖母四媽金身來宮奉祀,「雲林縣采訪冊」記載,道光28年(1848)曾由沈長盛倡捐監修新興宮,咸豐年間士民捐資重修。
明治44年(1911)地方仕紳吳貫世、吳盛金倡導重修,捐獻780元作為重修工資。迨至大正6年(1917)6月復由地方善信出錢出力重新修建巍峨宮貌,並改奉祀媽祖為主神。昭和12年(1937)皇民化運動時期,日本人拆毀新興宮,信徒將神尊移駕「草嶺」,得以保全四媽金身未遭焚毀,復於戰後重建於斗六東市場。新興宮建廟有一完整的傳說,又歷經皇民化運動的拆廟滅佛,但戰後得以重修亦顯示民雲林地區間信仰的堅定與宗教的影響。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