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溪老街

跟大溪老街有關的相片,共14張
跟大溪老街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大溪老街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大溪老街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大溪老街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大溪老街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大溪老街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大溪老街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大溪老街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大溪老街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大溪老街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大溪老街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大溪老街有關的相片,第12張
跟大溪老街有關的相片,第13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大溪街屋立面上的材料,可以分為加工材料及裝飾材料。加工材料以紅磚最多,這些紅磚是屬於日式磚,有些街屋以紅磚為主題,加添一些少許的圖案,有些則搭配洗石子,或以洗石子為主,適度地將紅磚凸顯出來,此時紅磚則成為裝飾圖案。水泥糊面在大溪街上不算多,多屬於不經意的做法。裝飾材料及作法,有洗石子、磨石子、彩繪泥塑、剪粘及貼瓷磚等五種,其中以洗石子為最普遍,而其顏色以灰白色為主。大溪街上凡是有裝飾圖案的,幾乎所有表面上的花紋、柱子、柱頭等都為洗石子。磨石子主要出現於匾額文字上。彩繪泥塑做法只有兩座(和平路50號);剪粘做法有兩座(和平路45號)是典型的中式做法;貼瓷磚即貼有色面磚。綜言之大溪街面原本的顏色,以洗石子的灰白色及紅磚色為主。大溪鎮於日治時期改建牌樓式立面的街區,在中正路、中央路、中山路、和平路這些地方還有留存著,其中是以中山路及和平路亦有部分街屋改建,但是破壞的情況尚未過度損及其原始的藝術價值。大溪老街的街屋立面是由(一)山牆(二)收頭(三)匾額(四)柱子(五)裝飾文樣等構成。大溪老街洋樓立面裝飾調查、街屋立面的建築組成(一)山牆:山牆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是房子的兩側,在西方,就以希臘來說是正面的建築,就像是希臘的神殿,他們會把描寫大場面的群像刻在山牆上,而大溪的山牆也是位於正面中央最頂出的地方,通常是中央高而兩側低的狀態,而這中央的部分是匠師表現重點所在的部分,可以做的變化很多。在老街上可以看到山尖形(二十二號的松茂茶棧)、半圓形及圓弧形(二十四號的永發)、階梯行平頂(八十一號逢春)、水形(五十四號協和)、內凹弧尖形(四十八號之一kang)、如意形(十五之一玉寶堂)、水波形(七十號全盛)。「山尖形」即為等腰三角形或正三角形,共有三十座;這種形式在古希臘建築上常出現於柱頭之上,稱為「三角楣」,在本地常出現於山牆上,稱之為「山尖」。這種型式非常普遍,因此難以辨別其源由,不過有仿西式的,也有純本土樣式。「半圓形及圓弧」共有十八座,這種造型在本土建築上較少出現,反而是西方的拱式構造,其上半部常做成半圓實牆。「階梯平頂」共計四座,此種造型有如「封火山牆」或是頒獎台,算是一種不具任何特色的形式,這在中外各地均有出現。「水形」是五行生剋中所繪的『水』形,由中央較高,兩側稍低的三個圓弧構成,共有兩座。「內凹弧尖形」類似山尖形,但是兩側是成凹弧形,共計有兩座。「水波形」即為S形所組成的略似山尖形,有一座。「如意形」與水形類似,但是中間部分是尖拱形,此種形式在本土吉祥象徵圖案中常出現,共兩座。歐洲的山牆大都是真實空間的外牆面,是結構體的一部分,不像是本地僅是裝飾用的假立面,而且裝飾造型都較歐洲花俏,另外在此地街屋有一部份是做女兒牆,形式都較簡單,有分三段的,也有不分段的。(二)收頭:臨街立面牌樓頂端裝飾性柱子、山牆的上端多以柱頭或塑像來收頭,收頭的裝飾由於位置顯著,同時不受空間的限制,因此在造型上會變化多端。其造型可分為磚疊澀形、動物形、植物形、幾何形、器物形,在大溪老街中總共有二十五種樣式,而以幾何形、器物形最多,其中動物、植物形的數量最少。頂端收頭的做法,在本土建築上是為少見的,就西方而言,古希臘建築收頭圖像,多為人物、動物,延續其風格的新古典主義,則有人物、動物、幾何形;巴洛克及洛可可式的建築,收頭裝飾數量及造型較前兩者多;巴洛克式建築有大量的瓶行、燈行、圓球形(這些是屬於幾何形器物形),這些形式在大溪中是相當常見且類似,因此可以推論,幾何紋及器物紋大都是模仿西方建築,特別是巴洛克,而植物形(除蓮花形、包葉形)動物紋(除老鷹)則源自本土。(三)匾額:在大溪老街中,其匾額多為長方形,只有一座為竹紋。匾額中的文字有店號(廣生堂、盛源)、姓氏(kang)、郡望堂號(烏衣舊族)、其他(雅趣蘭室),所採用的文字當然是以中文為最多,也有羅馬拼音,其母音有閩南語(kang康)、日語(kenseishoco建成商行、Kenko健康)。匾額文字的製作方式,有洗石子、磨石子、貼陶片、貼酒瓶玻璃片、平糊水泥。在洗石子做法中又可分為洗一般色(和十六號利興)、洗紅磚粉(和二十九號盛源);磨石子則最普遍,而這也分為磨白石子及磨紅磚粉石子,不過磨白石子只有一座(和八十號裕成)。貼深色酒瓶玻璃片(五十號德記)有四座,平糊水泥上白漆者有三戶。二、街屋立面的建築組成(四)柱子:大溪老街裡所運用的柱子,有圓形、方、八角形及亞字形四種水平向截面形式,而其中是以圓形最為普遍,在所有的柱子中皆有柱頭與柱腳,而這兩種形式的花樣也是豐富多變。「柱頭」的形式有磚疊澀形,以及多變的多立克、愛奧尼克以及科林斯三種源自於古希臘基本樣式的柱頭。柱頭的做法是中式與西式各佔一半,在西式柱頭中是以仿多立克、科林斯為最多,而仿愛奧尼克比較少,大概只有七座,大部分的紋樣均為相當統一的西式花草。仿科林斯柱頭其裝飾花樣較一般為花俏,這個樣式在希臘是由板葉飾、棕葉飾、蓮花飾等花草組合而成的,在大溪則將其改為大白菜菜葉的樣式。而仿多立克式的柱頭呈現兩極化,第一種極其華麗的中式圖案(和五十號德記),第二種全部幾乎是為西式花草(和五十一號隆源)。至於採用磚疊澀式,其裝飾不一致,有極為繁複的,也有極素雅的,這種做法可能是當時較為不經意的作法。再來是「柱腳」,柱子底部的處理方法有方形柱腳、八角形柱櫍、圓形柱櫍、方形柱櫍。方形柱腳是將柱子底部各邊擴大,部分則在邊緣上加上簡單的收邊線腳,此種的柱子大多是採用西式作法。而八角柱櫍只有兩座採用(中正路31.33號),而這兩座的柱子是採用八角形西式柱子。採用方形柱櫍有一座(中26號),還有一作是為圓角方形柱櫍(和26號)。圓形柱櫍是本區最常見的樣式,而圓形直柱則多採用此柱櫍,圓形柱櫍有圓凳、圓箍環、圓瓶、圓碗等,這些樣式都是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常見,所以說大溪的柱櫍作法是延襲本土。就柱櫍而言,有十二座街屋其西式柱子採用了柱櫍。就典型的西式柱子的柱腳,多數只是在柱腳上加些凹凸的線腳,我們翻譯為「座盤」,而沒有柱櫍的做法,大溪的這種作法可說是獨數一格,東西方兼用,也產生出另一種和諧的風格。(五)裝飾紋樣:大溪街屋立面上的裝飾種類繁多,令人眼花撩亂,可說是全台最為豐富的了。這些紋樣大致可分為三種本土圖樣、西式圖樣、日式家紋。「本土圖樣」又可分為動物紋、植物紋、組合紋。動物紋的種類有十七種,其中以獅子、老虎、麒麟、鳳凰、象數量最多常見於本土建築圖樣中,這些圖案一定都是具有吉祥的含意在其中。而植物紋中,是以蓮霧、芭蕉較多,但是蓮霧很少在傳統建築中出現,大溪則多將蓮霧放在一個碗中,碗前還有西式綵帶飾,似乎是屬於西式的圖樣,可是碗中還有一部分是桃子,所以猜測是取『子、壽』的隱喻。而組合紋中有旗球戟磬(其求吉慶)、琴棋書畫。西式圖樣很明顯是根源於古希臘的基本圖案,如棕葉飾、蓮花飾、心葉飾、板葉飾、卵形飾等,還有齒形飾、排擋、漩渦紋等。有些是很規矩的仿照,也有的是輪廓類似但是紋路及細部已改變。除了古希臘式的還有一些花草組合,團草形、飄帶形、盆花形或團花形這些似乎是受到巴洛克的影響,但是這些在巴洛克只有大型建築才做,不像本地到處都是。另外還有綵帶飾、肩帶飾、盾牌飾、幾何紋飾似乎也是模仿巴洛克建築。在大溪的街屋立面,西式花草是很常出現的,但是在某些部分還是偶而有中式花草出現,但是大體上還是較難分辨出希臘及巴洛克的基本紋路。除了這些圖案以外,在大溪街上還有團狀的圖案,這些圖案有姓氏及花草,其來源根據一些紀錄有可能是受到日本家紋的影響。大溪老街洋樓立面裝飾調查日據時代才改成現名。和平路老街是大溪古鎮文化的代表,為甘日繁忙河運及熱鬧商業的見證,老街今日風貌是民國9年日人施行"全台市區改正計畫"的產物,凡是臨街店面,均需統一裝飾門面,和平路即深受當時大正時時期仿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影嚮,建立一座洗石子門面。另外別忘了大溪豆干,因優良的水質及獨門技術而一枝獨秀,經過熱滷及利用焦糖染色後的五香豆干,不僅不易腐壞,風味更是獨特,在此現吃熱騰騰的黑豆干、素雞,是最能吃到大溪原味。另外大溪的木器製作遠近馳名,可來此參觀雕工精細的手藝。提起大溪,也許你的印象就是遠近馳名的大溪豆干!或是慈湖與大溪陵寢的瞻陵盛名!又或許往日的遊蹤總是一晃而過大溪老鎮,直想趕赴風光明媚的北橫遊玩!其實每到大溪,老街上那一排排華麗的街面牌樓,卻是最讓人感動的文化古蹟,總會一再地留連,尋訪當地耆老訴說那古老的傳奇故事,遙想大溪過往的絕代風華。建議你,不妨抽個空前往大溪─訪老街風采,仔細欣賞每一面牌樓的典故傳奇,伴隨著牌樓上典雅的雕飾,讓你的心靈盈滿濃濃的思古風情,走入那段曾風光的流金歲月。位於桃園縣東南方的大溪鎮,依存著大漢溪水之利,開啟風光的鼎盛時期。據大溪地方誌的文史資料考證,大溪原名是由原住民語「TAKOHAM」音譯而來,意即「大水」,漢人譯為「大姑陷」。到了乾隆末年,漢人溯河而上來到此開墾形成聚落,覺得「陷」字不甚吉利,因於此地位河崁之地,而改稱此地為「大姑崁」。同治年間,又將「大姑崁」改為「大科崁」。直到日治時代,才簡化地名為「大溪」,設置「大溪郡役所」,而使得大溪地名沿襲至今,既好記又表明當地溪水資源的特色。拜淡水河運發達之賜,位於大漢溪畔的大溪因而發展,台北之間運送民生物資的重要橋樑,吸引著原住民、漳、泉、客族等各族群匯集而至,不但是復興、關西、竹東等當地物產的集散地,更是淡水河上游的水路交通商業中心。約在清光緒年間,大溪憑著依山的地勢和臨河的水利,自1892年始大溪進入航運的黃金時期,發達的航運與豐富的物產,促使大量的製造樟腦、製茶、採媒工人及運輸業者湧入大溪,帆船從淡水經大稻程、艋舺、新莊、直抵大科崁,外商紛紛設立洋行於此,大大小小不下三、四百家,其中以和平、中央、中山等路最為繁榮,當時的大科崁盛況真可以說是「舟揖雲集、萬商風雲」,在這一段意氣風發的黃金歲月裡,大溪儼成為北部的商業重鎮。和平路的老街,具有巴洛克風格的街屋立面牌樓,非常的典雅美麗,且每一浮雕都有著吉祥如意的寓意。至日本大正8年(1919年),由清代發展起來的和平路與中山路,經過「市區改正計劃」拓寬馬路,當時的各商家洋行為了顯赫聲勢,紛紛禮聘重金改建牌樓,而當時的建築師為了彰顯所學,不約而同選取巴洛克藝術風格的牌樓設計,在空間侷限的街屋立面上裝飾繁複華麗,造型採用大量弧線、屋頂多為圓式的閩粵建築,立面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築結構,一幢幢結和中國精雕細琢、吉祥寓意的浮雕,和巴洛克弧形、波浪形線條的古老建築,絕美而典雅。老街上古老的中藥舖店,每一個藥櫃都是古老的文物。1930年後,這一個與水共生的城鎮,在泥沙淤塞嚴重,河道嚴重衰退下,失去交通的重要地位,大溪漸漸地沈寂了。如今,只可從老街殘存的華麗街屋,依稀想見昔日的風華歲月。數年前社區總體營造的計劃,就在當地政府與地方人士的自覺下,凝聚社區意識,興起老街新生的計劃,在尋訪「大溪之寶」、騎樓招牌重整等一系列的努力下,大溪老街掃除髒亂與頹圮的景象,賦予華麗老街新風貌,豐富了大溪老鎮的懷舊氣息,值得一再地欣賞留連。大溪老街的大部份樓面都屬於文藝復興後期的風格,加上漢文化的圖騰與日據時代所要求的獎杯、勳章、獎狀等象徵物,形成一種獨有的特色,從排樓立面紋飾中,可以看到象徵平安的花瓶、期許「太平有象」的大象,以及鯉魚躍龍門、歲寒三友、獅子戲球等。領隊說,大溪老街立面與其他老街的最大不同,就是大溪人會把對時局的看法、對家族的期望融入其中,也就是「畫中有話」的意思。而當領隊帶大家看到老街上最重要的巴洛克建築時,大家很快就能比較出巴洛克風格的不同,這棟建於西元一九一九年的街屋,原是日本的金融單位,上面還有橢圓形的英文KENKO(健康)招牌,不同於其他老街屋的垂直線條,它展現的盡是彎彎曲曲的浮雕與不對稱的創意,仿石塊狀的拱門也與鄰旁的建築很不相同,處處顯現了十七世紀末巴洛克的華麗矯飾,以及變形的趣味。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大正8年(1919年)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相關地點
桃園縣大溪鎮
地點名稱
桃園縣大溪鎮/新莊/新莊/新莊/溪畔/溪畔/慈湖/大溪陵寢/關西/龍門/大觀/大觀/火山/古風/平路/竹東/和平路/松茂/艋舺/淡水
緯度
24.8806111/23.7857/23.2607/23.6412/23.9018/24.1765/24.841/24.848/24.7926/25.0277/23.9826/23.8525/23.0103/23.2511/23.5618/24.7397/24.0797/24.2834/25.069147/25.1895736
經度
121.2870833/120.364/121.299/121.533/120.537/121.584/121.298/121.286/121.177/121.927/120.685/120.865/120.578/121.274/120.594/121.086/120.541/121.267/121.169243/121.4570447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