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北賓館

台北賓館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台北賓館原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官邸,為當時各代總督宴請政要或接待貴族之地,早期的台北賓館前方為三百坪左右的大花壇,後方為近代日本池泉式庭園,根據當時台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第七篇第四章所記載「本工事係依據文藝復興樣式設計,是以磚石混合的兩層樓建築物,而二樓以上樑、屋頂等結構全部以鐵材與混凝土施作,屋頂為石板茸,而庭園則採純然日本風,築假山水,極為雅緻。」台北賓館之建築物本身為純洋風樣式,周遭庭園則以日本風為主。台北賓館位於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公園路、中山南路與常德街所圍塑的街廓內,以台北賓館為中心之庭園配置可分為西南區入口、南向前庭的噴泉景觀區、東向側院的來賓停車場區、與北向後院池泉景觀區,台北賓館之平面格局為一東西走向之一字形平面,於東西兩側分別有突出之部份,一樓和二樓之平面皆是以中央走道為主,串連各個空間,而台北賓館平面格局的特色是以陽台環繞建築物四周,每個房間皆有門通往陽台,為典型的殖民地建築樣式。台北賓館為仿歐式生活所建的建築物,所以歐式生活中的重心「壁爐」也不可或缺,即便是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也依歐式習慣於重要房間內設置壁爐,並於壁爐上張貼英國進口之磁磚,壁爐上方在視覺高度上設有鏡子,鏡子四周並有灰泥雕飾,讓壁爐成為室內空間重要的視覺焦點。台北賓館的主要樓梯構造亦為鋼筋混凝土,特別之處乃是為了展現主樓梯之氣派,於樓梯面上鋪設白色進口大理石,而在大理石與鋼筋混凝土交接處則用榫接之折衷作法,在地板的裝修部分可分成室內與室外,室外陽台部分是採用磁磚鋪面,一樓陽台磁磚為日治時期所留下,二樓陽台之地面則為小口磁磚,乃光復後鋪上的,室內則分為磁磚與木造地板,而目前的台北賓館之地板裝修多採用地毯,地毯之鋪設為塞滿整個地板,將原來的鋪面全部蓋住無法看出原貌。台北賓館之灰泥塑為最華麗的空間,最為特別乃接待室通往兩側房間門上之梅花鹿頭灰泥雕塑,在充滿巴洛克風味的室內空間,添加上台灣特有的動物作為室內裝飾重點,往往令訪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台北賓館之屋頂原為木構造,後因白蟻侵蝕,只得改為鋼構,且於鋼構上再固定角材,讓屋頂板可以固定於角材上,原本之屋面材料為石板瓦,在光復後第一次改建屋頂時,有將原物保存,所以有將完好之石板瓦繼續留下來使用,但於民國80年代時因為一次大整建,將原來之石板瓦全部廢掉,最後改成法國進口之魚麟瓦。台北賓館明治時期落成之建築物,最大的改建則橫跨明治末期至大正初期,當時因新的建築材料出現,而台北賓館可以說是當時全台灣最重要的建築物之一,於是採用了當時最新的建築材料建造,在樓板、陽台的部分則以鐵軌埋入混凝土中,以及屋頂改建時採用鋼骨構造取代了原本之木構造。(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古蹟資訊網)   原為日據時期總督官邸,初建於1901年,後因蟻害再於19l2年大修,形成今天之規模。基地面積甚大,佔了一個街廊。主屋北側設置庭園,池面廣闊,花木茂盛,在鬧市中頗有世外桃源之美。光復後,由外交部使用,充為台北賓館。建築物採用法國風格的文藝復興式,平面呈矩形,入口設於南面中央,北面左右各有廂房,圍出一個露台,可以想見這是當時居住者崇尚歐洲貴族生活方式,所經常利用的一個戶外空閒。平面四周均留走廊,一樓使用拱圈,二樓為哥林多柱式,每個柱位用雙柱。在日據初期的樣式建築中,台北賓館是最精細的作品之一。(資料來源:臺北建築)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替代主題
總督官邸
創作者
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營繕課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日明治三十四年(西元1901年)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相關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
地點名稱
台北市中正區/茂盛/桃源/桃源/大觀/大觀/花壇/台灣總督府/凱達格蘭大道
緯度
25.0316667/24.3051/23.6015/23.1597/23.9826/23.8525/24.0266/25.042902/25.0396327
經度
121.5163889/120.844/120.595/120.766/120.685/120.865/120.539/121.51503/121.5155764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