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烏魚產業與漢人渡臺拓墾

烏魚屬於鯔科、鯔屬、鯔魚種,正式中文學名為鯔魚,至於臺灣民間俗稱「烏魚」。烏魚屬於洄游性魚類,伴隨著季節性洋流,在秋冬季左右,從北方較寒冷的海域游經臺灣海峽。早年居住臺灣西部沿海的漁民,又將烏魚稱為「信魚」,因為牠們時間一到,就會出現在海面上,是群「守信」的魚。烏魚生存環境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的鹹淡水域。

烏魚出現在臺灣歷史文獻可說相當早。「臺灣府志」中記載「烏魚,即「本草」之鯔魚;海港所產甚盛。冬至前捕之,曰正頭烏,則肥而味美;至後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官徵稅,給烏魚旗,始許採捕。」

據此可知,在清康熙年間清朝廷官方對於福建沿海的漁民若是要捕撈烏魚,必須要課稅。在更早之前的「東寧王國時期」鄭氏三代以及荷據時期,便已經有相當程度的捕撈紀錄。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自行收集整理;臺灣府志
  • 撰寫者
    沈沐蒼
  • 貢獻者
  • 創作者
    拍攝:沈沐蒼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明鄭時期 (1661~168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