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土庫鎮石廟里的地名由來是因為里內有一座用石頭蓋的廟,當地人習慣稱呼「石廟仔」,主祀神為土地伯公。傳說,石廟仔是大洪水漂來的「諾亞方廟」,這樣的說法並不誇張,因為石廟就位在曾是濁水溪主幹道的虎尾溪之旁。現在的石廟仍保留原始廟貌,包藏在加蓋的新廟之內,形成了廟中有廟的奇景。如果我們翻查清末編纂的「雲林縣采訪冊」,可以知道「石廟仔」隸屬當時的雲林縣大坵田東堡「后廟仔庄」,但對照明治31年(1898)日本人所繪製的台灣堡圖,上頭登載的卻是「石廟仔庄」,推測應該是晚清的方志誤將「石」字寫成「后」。日本領台初期,本地改屬「大坵田堡石廟仔庄」,下轄溪心、石廟仔、菜園、番仔堀四個聚落。番仔堀的地名,標示著這個地方曾經是平埔族原住民聚族而居的地方。這裡提出一種假說,是否有可能,石廟根本不是漂來的,而是平埔的原始信仰,也就是「番仔土地公」呢?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