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清代朝廷敕封為「天上聖母」,民間稱「媽祖婆」。傳說為宋代蒲田湄洲嶼的林默娘,幼年已知修行,得感通玄秘之術,救父兄於海難。得道昇天後常顯靈於海上,為往返海路之官兵與商民所崇奉,船中所供奉的稱為「船頭媽」;其後移民渡臺為海上護佑之守護神,至移居地後立廟奉祀者甚眾,信仰極為興盛。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香火鼎盛為全台寺廟之冠,是本省媽祖信仰中心。康熙三十九年(1700)落成時稱「天妃廟」是諸羅縣以北最早興建的媽祖廟,乾隆二年(1737)褒封媽祖為「天后」,乾隆四十年(1775),天妃廟改稱「天后宮」並立碑記述,嘉慶年間兩度重修宮宇,將宮名改稱「朝天宮」以紀念分靈自湄洲祖廟「朝天閣」。光緒年間,朝天宮兩度受損,經全省信眾捐款重修於民國元年(1911)落成。北港媽祖廟雖歷經清、日、民國時代,但均對北港媽祖尊崇禮遇,可見朝天宮影響之大。光復後香火更盛,經政府指定為宗教寺廟觀光區,國家二級古蹟。本幅北港朝天宮媽祖神禡,以大型掛軸形制呈現,信徒奉於家中祭拜。與目前北港朝天宮所存之較小尺寸之神禡藏版,內容極為相似,可見朝天宮媽祖之流傳廣遠。掛軸內容上層為天上聖母端座廟堂之中,伺從舉扇以顯尊貴,中層媽祖侍將「千里眼」、「順風耳」分列兩旁,中央則是與媽祖同為海上守護神的四海龍王,下層則為龍王下屬之二十四司神官,全圖以四海龍王率領二十四司朝謁天上聖母的情境呈現,並付印加持,雖年代久遠,稍有毀損,但仍可稱為大型祭祀神禡的代表形制之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