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的發展在清代時就已頗具規模,至今街道仍留有早年的聚落紋理,附近巷弄狹窄,廟宇眾多,除了廣福宮,附近尚有新莊福德祠、新莊慈祐宮、文昌祠、武聖廟等廟宇。 現今所見的廣福宮是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火災後重建的樣貌,保留了閩粵風格的建築特色,更因為廟宇位於重要的鬧區,於是採用街屋的建築,以縱向長條型的格局來利用空間,廣福宮位於新莊街偏北街角,座北朝南,空間狹長,可分為前埕.三川殿.正殿及後殿,還有前面的山門及三殿間連結的左右廊道,為三開間三殿二廊格局的廟宇,廟整體腹地狹長,前方為街道,後方有後村圳流經(1973年加蓋),深長的結構讓廣福宮鬧中取靜,維持寺廟寧靜肅穆的樣貌。 廟宇除了是先民的信仰中心外,更是以前的人交流互動及處理公共事務的重要空間,因此大多數的廟宇都會有華麗的雕刻裝飾及彩繪,但廣福宮因為閩客械鬥的原因,香火日漸稀少,無人維持,卻也因為如此,建築沒有翻新,廟宇更維持客家人簡樸的生活習慣,未上漆彩繪,保留了當年古樸典雅的風格。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