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萬善祠設計圖稿,旁邊有祠堂的設計概略說明,包含屋頂剪花造脊蓋琉璃瓦,神桌用印度紅大理石與磁磚大小等,字跡端正娟秀,畫工精細,側面磚牆雖繁複但一筆不亂,足見匠師功力。
【匠師介紹】
陳世仁司阜,1953年生,為台北市人,為傳統建築藝術中交趾陶與剪粘藝術的傳承者。其技藝為洪坤福一派,受直傳自祖父陳天乞;而陳天乞亦為洪坤福弟子中最優秀之「五虎將」之一。其作品風格繼承洪派心法,強調人物的架勢,以傳神為創作之要點,並大多使用白陶土創作。
陳世仁司阜之作品計存在於台北陳德星堂、萬華龍山寺、台北關渡宮、寶藏岩、福景宮等。新北市的作品遍布於:三重先帝廟、淡水沙崙祖師廟、福和橋龍嚴廟、中和烘爐地土地公廟、獅子頭濟公 廟、秀朗路口土地公廟、新店市仙蹟嚴、中和炕頂土地公廟、九份勸濟堂、汐止媽祖廟、中興橋土地公廟、三重邵安公廟、板橋市潮和宮、板橋林本源祖居、淡水蕃 薯寮仙女廟、三芝源興居土地公廟、三芝圓山頂王爺廟、北新莊下觀音廟、北新莊上觀音廟、水境頭天元宮、淡水大溪橋秀明宮、江子翠水仙宮、汐止土地公廟、汐止聖德宮、三重市大同公園媽祖廟、石門五龍宮、忠寮智忠堂、淡水坪頂土地公廟、三芝土地公廟、林本源祖廟、三重市地藏廟 、深坑陳氏墓園、南勢角黃式墓園、新莊大眾廟、新莊營盤土地公廟、中和大廟、金山中角上帝公廟、泰山嚴祖師廟、三峽王公廟門樓、林口觀音寺戲台、三重南聖宮、蘆洲大眾廟、石門土地公廟、龍形王母娘娘、葫子寮仙公廟、港子嘴土地公廟、屈尺海藏寺、軍功路關公廟廟 。
【三合萬壽祠沿革】
萬壽祠原為單一之萬應公祠,位於北投,清末時期據說在清江里磺港溪一帶(現磺港路),孤魂野鬼時常出沒,地方非常不清寧,每到黃昏或陰暗天,更無人敢再行走。為安撫不潔之物,經莊民協議,建立祠堂於當時「洪景」田地旁之三叉路口(現清江路九十一巷底磺港路上),暫時為孤魂野鬼作為居住場所(約建於西元一八七五年)。莊民早晚祭拜,祈求地方安寧。因其英靈不滅,有求必應,非常靈驗。
民國五十一年北投屠宰場改建,在其建物旁原有之有應公祠無處放置。經陳天章大德在本廟邊再建一小祠堂,暫於與安身。由鄉紳李義鏡大德提書「有求必應」之布條紅,懸掛廟前,以感其英靈永存。溪旁附近一帶稍微安寧。
民國六十二年,因磺港道路及大豐公園開闢所需,經地方信眾參議後,集北投屠宰場旁、清江路一一三巷底磺港溪旁、延壽橋邊等三處有應公祠堂,合建於一處。並經莊民樂捐出資,由洪蚶目大德及陳海砂大德統籌辦理,合建於磺港溪岸上延壽橋旁。故名為三合萬壽祠。
民國八十七年又為配合磺港溪整治工程,經台北市政府會同公園路燈管理局及地方人士信眾多次協商,擇地遷移重建,擇定現在位置。再由地方善信大德人士樂捐,由本祠管理委員會負責規劃及重建事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