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王母圖

跟西王母圖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西王母圖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西王母圖》(館藏編號07844),原畫像磚為四川成都出土漢畫像磚拓本。此磚上面正中刻一瓶形之龕,龕上有頂蓋,龕的左右有雲氣圍繞。此係象徵傳說中的西王母的「石室」。關於西王母居於「石室」的傳說,當時是很普遍的。石室前一人頭戴「方勝」雙袖拱手置於胸前,坐於龍虎座上。《山海經․西山經》言:西王母「蓬髮,戴勝」,「勝」一般釋為婦人的首飾,其制今不詳。西王母所坐者為龍虎座,《焦氏易林》臨之履說:「駕龍騎虎,周遍天下,為人所使,西見王母,不憂不殆。」此則座右為虎首,左為龍尾,象徵「駕龍騎虎」之說。西王母之前有一大蟾蜍,直立而舞,蟾蜍之形極為逼肖。磚的左下角為兔,直立而持靈芝。靈芝本為神藥,張衡《思玄賦》中有「聘王母於銀台兮,羞玉芝以療饑」。而白兔搗藥,亦為古代的傳說。《太平御覽》(卷九百零七)引《樂府詩歌》說:「採取神藥山之端,白兔搗成蝦蟆丸。」靈芝亦稱「三株樹」,故草上三岐。蟾蜍之左為「三足烏」,是西王母的覓食的使者。《太平御覽》(卷九百二十)引《括地誌》說:「崑崙之弱水中,非乘龍不得至,有三足神烏為西王母取食。」在傳說中,「烏」亦為日中之物,畫像磚、畫像石中凡是表現「日」者,都有「烏」。此磚將「烏」與「兔」相對,亦是表現「日」、「月」的祥瑞。三足烏之後,有一人張口怒目而蓬發,雙手捧棨戟而立,想係傳說中的「大行伯」。《山海經․海內北經》說:「西王母……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兔的上邊為九尾狐,狐身有翼,尾甚長而九岐。在漢代的傳說中,九尾狐是一種祥瑞。磚的前下靠左圖二人(一男一女),端坐於地,男左女右,女子曳長裙,面帶笑容,而目下垂。男子面略向右側而低視女子。其前置一案,案前一人峨冠博帶,雙手執板,俯伏於地,似在拜禱。此或者為象徵其祖先已得長生,而子孫向其禱求之意。 此幅為描繪西王母坐於龍虎座上,前有一大蟾蜍,直立而舞,左下角為執神樂之兔,左上為九尾狐。蟾蜍右為三足鳥,是西王母的覓食者,後有一人張口怒目,持戟而立。磚的前下端本有男女二人,另有一人雙手執板,俯伏於地,似在祝禱,或為象徵其祖先已得長生,而子孫向其祈福之意。西王母傳說起於春秋戰國,漢代流行益廣。(《漢代文物特展圖錄》,頁71。)此件《西王母圖》為張群先生1963年間捐贈本館典藏。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西王母圖 / 授權人:文化部典藏網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MOCCOLLECTIONS&id=14000102522。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日期
其他: 民國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