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青釉褐綠彩短頸注子長沙窯》(館藏編號76-00254)本件壺短頸,直口微外翻,壺嘴短、呈八角稜形,曲柄,短瓜稜形器身器腹圓鼓,具穩重感。器身施鐵釉,色成微黃,施釉不及底,露胎呈灰白色;於頸肩處施褐、綠等鐵釉繪出竹葉形之短直紋裝飾。 唐代文化鼎盛,至安史之亂社會動盪,重心往南移動,地處湖南的岳州窯以其原有的青瓷基礎,發展出長沙窯,兼融三彩以來貼花、彩釉的工藝技術,逐步將原本為釉上彩的唐三彩技法轉變為先在坯上塗彩後再上釉的釉下彩技法,使鈷藍、銅綠、鐵褐色彩有了更好的表現,也由於此時與西方貿易頻仍,特別是與波斯、大食國等國,帶來長沙窯的另一項特色,即兼融了許多西方特點,包括產生新的器形,以及帶有異域色彩的圖像,因而在中唐、晚唐時得以蓬勃發展與外銷,廣受世人喜愛。 《青釉褐綠彩短頸注子》為唐代長沙窯作品,兼用輪製法和捏塑法,在高溫(1100°)、還原氣氛(焰)技術燒成。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於1987年購入典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