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野外地質教室-外澳海岸

跟野外地質教室-外澳海岸有關的相片,共6張
跟野外地質教室-外澳海岸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野外地質教室-外澳海岸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野外地質教室-外澳海岸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野外地質教室-外澳海岸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野外地質教室-外澳海岸有關的相片,第5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野外地質教室-外澳海岸

頭城烏石港以北,以單面山及弧狀凹入的海蝕地形為主,僅有少數的小規模沙岸。常見的海蝕地形有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洞、海階、海蝕岩柱等,是一座教材豐富的地質教室。外澳海岸以外澳灣沙灘及沙灘北側的火成岩脈最為特殊。外澳地層為3,000萬年前形成的沈積岩,沈積岩下方的岩漿強力竄升貫入沉積岩層,岩漿冷卻後鑲嵌在沈積岩裡,形成火成岩脈。

外澳灣沙灘因內凹地形由漂沙自然堆積而形成。今日外澳灣南側的沙灘因修築烏石漁港的突堤效應,漂沙大量堆積,成為熱門的海洋休閒活動據點。

2019年9月21日到2020年9月8日,由蘭陽博物館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同策劃辦理「蘭陽地質時光特展」。以人文歷史為「經」,科普地質為「緯」,依循山、平原、海的地理空間,並以清代噶瑪蘭廳志中的「蘭陽八景」串場,由古到今探索宜蘭地質演化過程,藉由人類生活與自然地質的互動,呈現地質豐富的形色樣貌。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野外地質教室-外澳海岸 / 撰寫者:江協堂、蘇美如等(文字撰寫);蘭陽博物館(版面提供)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13997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江協堂、蘇美如等(文字撰寫);蘭陽博物館(版面提供)
貢獻者
創作者
江協堂、蘇美如等(文字撰寫);蘭陽博物館(版面提供)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19/09/21
媒體類型
圖稿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