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臺北監獄

臺灣臺北監獄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從日治刑務所到戰後監獄

臺北監獄(簡稱北監),初名臺北縣臺北監獄署,於日治之初的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借清朝參府衙門舊址(日治行政區福住町)略加修葺而成,因應日治改制經歷臺北縣監獄署(1897年)、臺北監獄(1900年)等多次更名。日人後於臺北東門城外,規劃一效法賓州式監獄格局的輻射型監獄設施,於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將臺北監獄遷建至今臺北市金山南路二段52號(位於愛國東路底)。1923年(大正十二年)「治警事件」的後續審判中,此處曾關押過諸多相關人士(如:蔣渭水、林幼春、王敏川等)。1924年(大正十三年)伴隨日本敕令277號的用語轉換,臺北監獄更名為「臺北刑務所」。


1927年(昭和二年)臺北市街圖,臺北刑務所位於福住町▲1927年(昭和二年)臺北市街圖,臺北刑務所位於福住町(出處: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18).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Available at: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Accessed Date].   

戰後於1945年10月改名臺北第一監獄,1948年更名為臺灣臺北監獄。一九五○年代大逮捕時期,軍方和特務單位的監獄超收後,部分人犯會被送到司法監獄短期服刑後再移監,當時以臺北監獄囚禁最多此時期的政治犯,達百人之多。

1952年7月1日「臺灣臺北監獄」與「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看守所」於此處分立,同位於今臺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二段、金山南路二段30、31巷,與金華街、麗水街所圍成之街廓內。


月美軍航照影像圖,其中臺北刑務所之農場▲19456月美軍航照影像圖,其中臺北刑務所之農場(綠色框處)、放射狀式監舍(黃色框處)、宿舍群落(紅色框處)均清晰可見(底圖出處: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18).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Available at: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Accessed Date]. 框線後加)   

1958年臺北市圖,臺北監獄與臺北地方法院看守所共用同一街廓▲1958年臺北市圖,臺北監獄與臺北地方法院看守所共用同一街廓(出處: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18).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Available at: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Accessed Date].  


1963年臺灣臺北監獄移監至桃園縣龜山鄉現址(今桃園市龜山區宏德新村2號),另名龜山監獄。2011年法務部矯正署成立後,改制為「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監獄」。


現桃園市龜山區的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監獄大門現桃園市龜山區的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監獄大門(出處:42017 ©2019 Google   

牛車輪仔飯和發福症

位於金山南路時期的臺灣臺北監獄,隸屬於行政院司法行政部(法務部前身),此監分有三區,一區改為看守所,二區為執行監獄,三區為女監,並附有十餘座工場。

一九五○年代囚於女監的受難者陳勤表示,在臺北女監中照顧小孩相當辛苦。洗澡只有冷水,一盆冷水需用於洗澡、洗臉兼洗尿布,且被要求在15分鐘之內全部完成。而受難者黃紀男表示臺北監獄的伙食奇差,犯人們隨時都飢腸轆轆,並稱這裡吃的飯為「牛車輪仔飯」:

每一團飯的中間都有一中空圓形,看起來恰似一個車輪。配的菜慣常是黑豆豉加空心菜梗煮湯,其他就是醬瓜一類菜色。平常幾乎是完全不見葷。

受難者鍾逸人也指出,伙食中主食米飯多被獄方盜去五分之三,以臭地瓜飯代替,囚徒們大多營養不良,導致雙眼凹陷、骨瘦如柴,在微光下彷若活殭屍,整天在監房裡輾轉呼飢嚎餓。而年輕囚犯則使用身上僅有的衣物巴結外役,換取開水加鹽巴猛飲充飢,結果每個人漸漸水腫肥脹,得到「發福症」(腎臟病)。據聞得此症離世者,最後全身會散發難聞臭味,因此整棟病房會使用濃烈的「煤溜油酚液」進行消毒,顯見當時的惡劣環境。


圍牆遺跡和待修復的官舍

臺北監獄在金山南路昔址原涵蓋監獄本體建築、官舍宿舍群和農場,目前監獄主體已拆除,舊址已改建為辦公大樓(現中華電信臺北南區營運處,另稱電信金山大樓),農場部分業已轉為私人產權或成為都市開發區,目前僅留有臺北監獄圍牆遺跡和臺北刑務所南面官舍。

日治時期修建的邊牆係採用拆除舊臺北城牆後的磚石所砌,石材圍牆遺蹟位於今臺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44巷(位於愛國東路底、金山南路交接口附近),兩端僅存各百公尺的邊牆。

臺北刑務所舊址的南北兩側原為日式官舍,南面官舍(金華街宿舍群和副典獄長宿舍)於201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法務部於2014年文資會勘時即先行拆除北面官舍,僅留南面官舍待修復再利用。

現存的臺北監獄圍牆現存的臺北監獄圍牆  

臺北監獄側門,據傳為運送受刑人屍體使用臺北監獄側門,據傳為運送受刑人屍體使用  

臺北監獄圍牆遺跡說明牌及聯軍美軍戰俘紀念碑臺北監獄圍牆遺跡說明牌及聯軍美軍戰俘紀念碑,仍缺乏白色恐怖是其的歷史敘述  


臺北監獄圍牆遺跡說明板臺北監獄圍牆遺跡說明板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臺灣臺北監獄 / 撰寫者:林肇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128339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所在地-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52號
免費進場
史料原文/譯文
黃紀男: 我記得我們當時被移監人犯有一百名左右,其中七名包括我自己在內,是唯一的台獨案人犯…(這一百名)與一般刑事案的犯人分開囚禁…每間牢房關禁十人,但伙食卻是奇差…犯人們隨時都飢腸轆轆。犯人們稱這裡吃的飯為「牛車輪仔飯」…每一團飯的中間都有一中空圓形,看起來恰似一個車輪。配的菜慣常是黑豆皷加空心菜梗煮湯,其他就是醬瓜一類菜色。平常幾乎是完全不見葷肉…當時臺北監獄的典獄長是廖史豪岳母的親戚…(楊逵)就關在我的對面牢房。 王康旻: 牢房住起來較以前寬敞,但兩餐只有糙米飯、醃黃蘿蔔及一碗青菜湯,餐餐不變。 陳勤: 在臺北女監,一年四季都穿灰色囚衣,夏天改穿麵粉袋做的T恤,但外面仍要罩著囚衣…在獄中照顧小孩很辛苦。洗澡只有冷水,一盆水洗澡、洗臉兼洗尿布,全部要在十五分鐘之內完成。 鍾逸人: 主食的米被(獄方)盜去五分之三,代以臭地瓜飯…整天在監房裡輾轉呼飢嚎餓的囚徒們,大多雙眼凹陷、骨瘦如柴,在微光下彷彿面對著一群活殭屍,真是令人怵目驚心。一些比較年輕、食欲旺盛、熬不住飢餓之苦的,便用自己身上僅有的衣物巴結外役,多要開水加鹽巴,猛飲充飢…於是每個人便漸漸地水腫肥脹,慢慢地發福…不久這些發福的年輕人,反而一個又一個被抬到病房,在那裡快即半月、慢即一個月後,都將以發福症解脫苦海…聽說凡患過這種發福症──腎臟病,解脫苦海的人,最後全身都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臭味,因此整棟病房都必須用濃烈的「煤溜油酚液」消毒。
所在地-緯度
25.033091
所在地-經度
121.524378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臺北監獄
資料來源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相關史蹟點調查案總結報告書》(臺北:國家人權博物館,2015年)。
地圖圖標
監禁羈押
撰寫者
林肇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