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所:土城看守所
臺灣臺北看守所,1952年7月1日與「臺灣臺北監獄」(簡稱北監)分立後,更名全銜為「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看守所」。昔址為臺北市愛國東路1號,後因愛國東路位址逐漸發展為都會中心,屋舍建築亦年久陳舊,故於1975年遷往現址新北市土城區立德路2號,故亦名「土城看守所」。1980年7月1日因審檢分隸,改稱「臺灣臺北看守所」,並由司法院改隸屬法務部。2011年改制法務部矯正署後,更名為「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看守所」。
臺北看守所從戰後成立至今,看守所原只負責暫時羈押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訴的被告,但由於臺北監獄的空間不敷使用,部分受刑人轉至臺北看守所內服刑,即為「代監執行」。臺北看守所在一九八○年代於土城曾囚禁過政治犯,且因羈押、代監執行過諸多名人,收容被告和死刑犯的人數也是全臺最多,經常登上媒體版面,亦被喚作「天下第一所」。
▲臺北看守所舊址位於臺北市愛國東路1號(出處: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18).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Available at: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Accessed Date].)
▲1967年航照圖,臺北看守所舊址(臺北市愛國東路1號)與臺北監獄(放射狀監舍處)共在同一街廓(出處: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18).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Available at: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Accessed Date].)
▲2019年衛星空拍圖,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看守所位於土城新址的建築分布(出處:圖像©2019 DigitalGlobe、地圖資料©2018 Google)
代監執行的次政治監獄
遷移至土城的臺北看守所,建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棟監舍,每一監舍各分三層,其中忠、孝兩舍較為特殊:忠一舍、孝三舍是重刑犯房,忠二舍、孝二舍則是死刑或無期徒刑犯房,忠三舍是禁見房和犯則房,孝一舍主要關押身分特殊人士(如:外國人、公務員、警察人員等),又名保護舍。
一九八○年代以後黨外勢力茁壯,國民黨當局不便動輒將反對人士以叛亂罪(軍法案件)起訴,故轉而利用司法案件迫害異己,將許多知名的黨外反對人士(鄭南榕、李敖、陳水扁、許信良⋯⋯等)均關押在土城的臺北看守所。
劉峰松曾記述看守所心臟位置的中央臺,便是刑求虐囚的地方:
獄卒作威作福,被告被叫出房,都得蹲著講話⋯⋯打人的情形,在裡面那真是家常便飯,幾乎天天發生。而且也不一定是犯了重大錯誤才打人;甚至,有些根本沒有犯錯也挨打。
根據1984年立法委員黃主文針對賴文良遭臺北看守所凌虐致死案,在立法院提出質詢並要求嚴懲所長朱光軍,更可顯見臺北看守所的虐囚情形嚴重。
只換屁股不換針,並嚴禁吹口哨
據土城臺北看守所相關的記述或軼事,亦凸顯此拘禁地環境惡劣。李敖在〈只換屁股不換針〉一文中,描述在土城的臺北看守所的打針場面:全所關押3,300人,專任醫師和護士僅各一人,每天平均得為400人看病,而不管多少人需要打針,都只用一根針管、一根針。
而一九八○年代被關押於孝一舍的江蓋世,則指出孝一舍的死刑犯半夜多由此處被拖出去槍決,若死得不甘不願,鬼魂會回到孝一舍遊盪,未免有人吹了口哨,半夜裡監舍便會不乾淨、不寧靜,因此嚴禁吹口哨亦是看守所裡的不成文規定。
▲今土城的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看守所大門(出處:「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看守所」網站)
▲今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看守所位於土城立清街之接見室(出處:5月2015 ©2019 Google)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