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調查局(誠舍)

調查局(誠舍)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獄中獄:「誠舍」

誠舍,為臺北看守所裡的「獄中獄」,隸屬調查局,為調查局的秘監。誠舍位於於臺北地方法院看守所內,位址與該所相同:原設於臺北市愛國東路1號,後於1975年遷建至現址今新北市土城區立德路2號。惟誠舍於所中設立的起訖年代不詳,推估最遲應在一九六○年代後期已成立。誠舍雖然空間上「寄生」在臺北看守所內,但其中人員皆為調查局人員,關押的多為疑似違法犯紀的調查員,是調查局關門審訊跟羈押「自己人」的違法秘密監獄。

據口述史料,1969年10月CC君(大里國中教員化名)被調查局臺中市調查站逮捕後,回憶當時是被帶往「臺北愛國東路老監獄那邊」日夜審問,所指地點即是誠舍。而范立達在〈吳東明檔案〉也提到:

「臺北看守所裡頭,有一間小小的牢舍,稱之為『誠舍』。這間牢舍裡面關的,都是違法犯紀的調查員。但他們被關進去之前,不受審判,不被起訴;被關滿之後,也不留下前科紀錄。而『誠舍』雖然設在臺北看守所裡,但戒護和管理人員,都是由調查局派出。所以,臺北看守所人員常常笑說,『誠舍』就好比是臺北看守所裡頭的一塊『租界地』,外人碰都碰不得。」可見誠舍也關人,而且是非法關人,是非法運作的偵訊監獄。


一九七○年代搬至土城的臺北看守所,黃色框線內為看守所範圍▲一九七○年代搬至土城的臺北看守所,黃色框線內為看守所範圍(底圖出處:Google Map,框線後加)    

戒嚴時期情治單位與檢察系統不分

調查局官員高明輝在1977年5月所寫的一篇報告中,提到誠舍和安康接待室均是調查局偵訊性質的單位:

我局(調查局)雖然辦了不少的案⋯⋯絕大多數的單位,都是弄到了一個幾十年以前參加匪黨的案子⋯⋯今天誠舍,明天安康(安康接待室),查證偵訊,好像非常忙碌⋯⋯然而,這對我們的工作究竟有什麼好處呢?對黨國的實際貢獻又在何處呢?很少有人去思考。

而應屬於情治特務系統的秘密監獄,之所以隱身於隸屬檢察系統的臺北看守所,起於調查局體系為規避既定檢察體系的起訴程序,故將偵訊處所(連同羈押監獄)設於臺北看守所內,將內部調查局人員或政治犯在調查局其他留質室「過水」(暫時拘留),再送往看守所內的誠舍進行實質偵訊,以營造符合「廿四小時內移送法院」程序的假象。

誠舍雖為調查局內監,但也會關押政治犯,且一如調查局其他的偵訊手段,對政治犯施以刑求,常用的刑求手段即是疲勞偵訊,不只不給睡覺,而且不給喝水,並搭配強光照射。許多一九七○年代受到非法羈押的政治犯日後回憶,往往記得自己被關在「仁舍」(臺北看守所八棟監舍之一),據1972年關押在仁舍的吳俊宏認為,「誠舍」只是代號,整棟建築應叫「仁舍」。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所在地-地址
新北市土城區立德路2號
別名
仁舍
免費進場
史料原文/譯文
據1972年張隱約案被捕的教員何朝興陳述:「送至臺北地院看守所後,我們被羈押在仁舍,同房尚押有余光夏等若干成功大學、淡江大學的學生。」 此「仁舍」似乎為「誠舍」之誤,但1972年「成功大學共產黨案」被捕的W君(成大學生,15年),其記憶也是「仁舍」。他說:「國民黨很喜歡用『仁愛』這個詞,景美的叫仁愛樓,土城的叫仁愛莊;那一棟叫仁舍,裡面都關政治犯。像我們這批去十幾個,每一個房間塞一個,就把它佔滿。」另1972年被捕的CH君,也是記成「仁舍」。 何朝興: 記得他們審訊時為免違憲,乃於約談房設置兩門。若人犯被捕廿四小時尚未自白,則要人犯從一門走出,表示已被釋放;再令其由另一門進來,如此拘禁時間可重新計算。 「像我當年已五十歲,還被命脫光衣服,在那些比我年輕許多的人面前下跪;也曾被迫喝十五大杯水,然後叫我在原地不停地跳躍,讓水在胃中翻騰後,吐了滿身滿地。」 鄭評案的Y君(商人,10年)說: 「調查局的人簡直就是把我們當成畜牲,問案都是三天三夜不讓我睡覺…他們是三組人輪流,一組大概是三個人或四個人…那些人修理我們修理得很兇,用打的、用罵的,像是黑道一樣…有一組就用騙的拐的。」 辭修中學教員H君(10年,後為台語文研究先驅)回憶:「在那裡天天聽到刑求的叫喊聲。我還曾經跟一位經濟犯同房,他嚇得晚上都不敢睡覺。」
所在地-緯度
24.986814089115473
所在地-經度
121.46173961541137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臺灣
資料來源
呂芳上等,〈何朝興先生訪問記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三輯,頁1403。 陳儀深等,〈辛俊明先生訪談記錄〉,《白色跫音》,頁263-5。 陳儀深等,〈楊碧川先生訪談記錄〉,《白色跫音》,頁154。 范立達,〈吳東明檔案〉,「阿達新聞檔案」網站,http://mypaper.pchome.com.tw/fld/post/4130158,2014年7月26日瀏覽。 洪維和等,〈祈禱臺灣出頭天〉,《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義光教會30周年特刊》,http://www.gikong.org.tw/edition_30/a-4-3.htm,2014年7月26日瀏覽。
地圖圖標
監禁羈押
撰寫者
曾沅芷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