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防部臺北軍人監獄

國防部臺北軍人監獄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國防部臺北軍人監獄

臺灣戰後第一座軍人監獄

國防部臺北軍人監獄,設立於1947年,舊址位於今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以南、林森南路以西、青島東路以北、鎮江街以東的街廓內,確切位置尚待考證。國防部臺北軍人監獄為臺灣戰後第一座軍人監獄,與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今青島東路3號)、國防部軍法局看守所(今青島東路1號)相鄰,共用改建自日治時期的一棟陸軍倉庫。

臺北軍人監獄於青島東路段舊址的監房,除有一區是女監外,分為「自、新、改、過」四區的監房,每監7房。後因青島東路段眾多軍監相鄰過於擁擠,故於1952年3月移監至新店安坑(今新北市新店區莒光路42號),改名為國防部臺灣軍人監獄(另名新店軍監),以別於青島東路時期。


美軍航照圖

1948年美軍航照圖,紅色框線範圍即為該街廓(底圖出處: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18).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Available at: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Accessed Date]. 框線後加)


印製於1952年3月的《臺北市街道詳圖》,「索引」載明標號53處為軍人監獄▲19523月印製的《臺北市街道詳圖》,「索引」載明標號53處為軍人監獄(出處: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18).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Available at: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Accessed Date].  

環境擁擠惡劣、人犯浮腫致病

由於青島東路時期短暫、年代久遠,加上政治犯在此屬「過水」性質(短暫羈押後即移監他處),故回憶著墨甚少。主要可從蔣經國的視察報告和受難者李鎮洲於《火燒島第一期新生》的描述,可勾勒出當時的關押概況。

1950年,時任國防部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在10月視察各地軍監後,於12月15日提出《軍人監獄及各單位看守所視察實施情形報告》,在〈臺灣各地軍人監獄及看守所視察情形概況表〉中,提及當時臺北軍人監獄有監房四間,關押九百餘人,「非常擁擠,空氣不良,臭味頗大,陽光亦差」。而該監的醫藥量、種類均不敷使用,「每月以患肺結核、痢疾、腳氣病者為多。現有重病犯四十餘人,普通病犯約兩百餘人」,若以囚犯總數估算,病患占比高達四分之一,顯見環境相當惡劣。

而1950年7月至1951年4月被囚禁在臺北軍人監獄的李鎮洲,在《火燒島第一期新生》中描述當時的牢房景況:由於空間狹小擁擠,除了空氣不流通,氣味悶臭外,晚上睡覺時每個人只能側睡均無法平臥,一疊3臺尺寬的榻榻米需睡4個人,為求一個可以睡覺的位置,半夜就算內急也不敢起身。飲食則常年僅提供豆芽湯,導致受難者們營養不足和腹部隆起的浮腫現象,並常患有風濕症或關節炎。惟當時監內具有某部分的言論自由和唱歌自由,並在受刑期間達到某種智識上的交換。

原為於青島東路段的臺北軍監建物已全部拆除,無留有遺跡,今街廓已改建為臺北喜來登大飯店和多幢辦公大樓。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國防部臺北軍人監獄 / 撰寫者:林肇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126666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所在地-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以南、林森南路以西、青島東路以北、鎮江街以東
免費進場
史料原文/譯文
蔣經國(1950年12月15日): 監房設備優待室兩間,計11人;監房4間, 計九百餘人。非常擁擠,空氣不良,臭味頗大,陽光亦差。監犯作業現有洗衣、木工、縫衣、畜牧、理髮五個作業場,經常有工作者不足7%。 醫藥 該監藥量、種類均不敷用。每月以患肺結核、痢疾、腳氣病者為多。現有重病犯四十餘人,普通病犯約兩百餘人 囚糧囚服 囚服每人配發一套,出監時收回。主食每名規定27市兩,副食費自7月起增至18元,每日兩餐。 行政 分總務、警衛、作業三科,教務、醫務兩所,計官佐30名、員士66名,均尚稱職,惟教誨鮮有成效。 視察意見 國防部軍人監獄為乙種編制,規定人犯容納500人,現押犯七百餘人,超額甚多…收容逾量,病犯不能隔離…且因缺少勞動,健康亦受影響…國防部軍人監獄收容人犯既已逾量,故各部隊所判決之人犯無法送監執行,直接寄押各司法監獄執行。 建議 劃撥公地,建築可容四千人之軍人模範監獄。理由:全臺灣所有軍事犯共計四千餘名(除各軍、師軍法組之人犯),因無較大之軍人監獄設置各地,每日在監中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月耗國帑,而不能利用此項人力,殊為可惜。擬請建設一模範監獄,從事生產,責其自給自足,而犯人亦有習藝機會。 李鎮洲: 區房 這個很大的監獄…與軍法處各隔著一塊空地,中間有圍牆,遙遙相對,大約相距不到200公尺。軍人監獄的監房在樓上,樓下是辦公室。監獄分為4區,以「自新改過」4個字為各區的代字號。即自監、新監、改監、過監,各監7房。另外在樓下有一個沒有代字號的監區,還有一監是女監…我們被關的自監第一房…共有25 個人。 擁擠 我們的監房差不多是12台尺的四方形(12台尺正好兩個人高。兩個人躺下,腳底相碰或腳與頭相碰)…睡25個人之外還有一個馬桶。25個位子,分成12個與13個兩排,馬桶放在12個這一排的位子…擠得像沙丁魚一樣的牢房。 睡覺 晚上睡覺,一個人的位置只有8台寸左右,亦即等於一疊榻榻米幾乎睡4個(榻榻米是3台尺寬)。什麼問題都不會計較,只有睡的位子會計較到底,一分一厘都要爭…人要側睡,絕不能平臥。半夜裡,任何內急,最後忍耐到天亮,不要起來,一起來自己的位子就沒有了…若一個人翻動,整排的人都會被搖動。 臭熱 監獄可說幾乎沒有外面的空氣透入…大概從6月起一直到10月底,在軍人監獄的人除了看守及外役以外,沒有人穿衣服,一絲不掛,終日流汗,以毛巾擦了就撂於馬桶,到了下午,自己的毛巾也會有小便的臭味。而洗澡、洗臉、刷牙、洗衣服都在早上起床後不久同時舉行,而且時間只有15分鐘。 飲食 我們的副食,一年之中不會超過5種,常年都是吃豆芽湯…至少要吃9個月以上;春節前後的兩個多月吃高麗菜。 病症 每個人都營養不足,飯量越來越大,個個或多或少都有「胃擴大」現象,也或多或少都有腹部隆起…可能是大家都患了或輕或重的浮腫,每個人的體重都有顯著的增加…和我們同房的,有好幾個除了水腫之外,好像患了風濕症或關節炎。 言論 軍人監獄可算是言論最自由的地方,只要不打架、不大聲喊叫,說什麼話唱什麼歌,看守不會來干涉…所談的內容不外是蔣介石及其集團的過去秘史醜聞,以及時勢、將來的展望…由於不斷的智識交換,所以大家都有不斷的進步,道地的鄉愚也逐漸變為智識分子;成為智識分子之後,對於蔣陳集團的仇恨也越來越深…我們在軍人監獄,交談自由之外還有唱歌的自由。 外役 外役監就在樓下,有資格做外役的都是一般雜犯,叛亂犯絕對沒有份。 死囚 我們在軍人監獄起初一段時間,每天天剛亮而未亮的時間,都可以看到憲兵的卡車載著胸前及背上都有一塊白布以毛筆寫著姓名的人,押赴刑場…罪犯全身被麻繩綑得很牢,由全副武裝的憲兵前後左右架著,從法庭走出來,法庭外就閃光燈此起彼落打照相。通常被押赴刑場的人,若在兩人以下,則卡車一部,憲兵三、四個;若兩人以上,五、六個以下,則用兩部卡車,每部車三、四個或五、六個憲兵。
所在地-緯度
25.044471
所在地-經度
121.522366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臺北軍人監獄
參考資料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相關史蹟點調查案總結報告書》(臺北:國家人權博物館,2015年)。
地圖圖標
監禁羈押
撰寫者
林肇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