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戰後第一座軍人監獄
國防部臺北軍人監獄,設立於1947年,舊址位於今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以南、林森南路以西、青島東路以北、鎮江街以東的街廓內,確切位置尚待考證。國防部臺北軍人監獄為臺灣戰後第一座軍人監獄,與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今青島東路3號)、國防部軍法局看守所(今青島東路1號)相鄰,共用改建自日治時期的一棟陸軍倉庫。
臺北軍人監獄於青島東路段舊址的監房,除有一區是女監外,分為「自、新、改、過」四區的監房,每監7房。後因青島東路段眾多軍監相鄰過於擁擠,故於1952年3月移監至新店安坑(今新北市新店區莒光路42號),改名為國防部臺灣軍人監獄(另名新店軍監),以別於青島東路時期。
▲1952年3月印製的《臺北市街道詳圖》,「索引」載明標號53處為軍人監獄(出處: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18).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Available at: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Accessed Date].)
環境擁擠惡劣、人犯浮腫致病
由於青島東路時期短暫、年代久遠,加上政治犯在此屬「過水」性質(短暫羈押後即移監他處),故回憶著墨甚少。主要可從蔣經國的視察報告和受難者李鎮洲於《火燒島第一期新生》的描述,可勾勒出當時的關押概況。
1950年,時任國防部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在10月視察各地軍監後,於12月15日提出《軍人監獄及各單位看守所視察實施情形報告》,在〈臺灣各地軍人監獄及看守所視察情形概況表〉中,提及當時臺北軍人監獄有監房四間,關押九百餘人,「非常擁擠,空氣不良,臭味頗大,陽光亦差」。而該監的醫藥量、種類均不敷使用,「每月以患肺結核、痢疾、腳氣病者為多。現有重病犯四十餘人,普通病犯約兩百餘人」,若以囚犯總數估算,病患占比高達四分之一,顯見環境相當惡劣。
而1950年7月至1951年4月被囚禁在臺北軍人監獄的李鎮洲,在《火燒島第一期新生》中描述當時的牢房景況:由於空間狹小擁擠,除了空氣不流通,氣味悶臭外,晚上睡覺時每個人只能側睡均無法平臥,一疊3臺尺寬的榻榻米需睡4個人,為求一個可以睡覺的位置,半夜就算內急也不敢起身。飲食則常年僅提供豆芽湯,導致受難者們營養不足和腹部隆起的浮腫現象,並常患有風濕症或關節炎。惟當時監內具有某部分的言論自由和唱歌自由,並在受刑期間達到某種智識上的交換。
原為於青島東路段的臺北軍監建物已全部拆除,無留有遺跡,今街廓已改建為臺北喜來登大飯店和多幢辦公大樓。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