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治公學校的新生教育到戰後感化教育的新生總隊
內湖新生總隊,另名內湖集中營,約1950年春成立至1952年,設立於今臺北市內湖路二段41號(現址為內湖國民小學),隸屬保安司令部。
內湖新生總隊的校舍舊址,在日治時期於1905年(明治三十年)11月15日成立錫口公學校內湖分教場,借用民宅改做教室,為內湖官辦教育的開端,1913年(大正二年)改制為內湖公學校,1941年(昭和十六年)改稱內湖國民學校。1950年,因軍法處空間不足,故將舊內湖國民學校的部分空間和教室改建而成。1951年4月新生訓導處在綠島成立後逐漸撤出,為短期過渡教化政治犯的政治集中營。1952年原址歸還學校,1968年改名內湖國民小學。
▲1944年(昭和十九年)美軍航照圖(出處: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18).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Available at: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Accessed Date])
「新生總隊」的起點,政治犯轉運的中繼站
「新生訓導處」為白色恐怖時期對政治犯進行監管、思想改造的最主要單位,而「新生教化」的起點即為1950年的內湖新生總隊,在此對政治犯進行思想改造後再轉送綠島新生總隊,綠島新生總隊則應為新生訓導處的前身。
根據政治犯口述史料,內湖新生總隊是一處過渡性質的集中營,空間狹小不適勞動改造,主要在思想改造。保安司令部亦稱「新生總隊為一實施感化教育之機構,與監獄之性質不同」。李鎮州在《火燒島第一期新生》中提及當時內湖新生總隊的作息和惡劣環境,「這裡環境極差、隨手就能在身上抓到40多隻跳蚤,排水溝表層浮著一層褐色的東西細看竟是浮在水面的蚤屍」,其他受難者證言亦指出此處飲食粗劣、衛生條件甚差,蚊子、跳蚤猖獗。政治犯通常只在這裡停留一個月便被移監到綠島,移監的路線多先從內湖坐卡車到樺山車站(華山貨運站),再坐火車到基隆或高雄港出海。
▲今內湖國小教學大樓的地下室(出處:國家人權博物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