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松(1932-)題名為「元宵節」的作品共有兩幅,其中一幅為1969年早期創作,受硬邊藝術(Hard-edge painting)及歐普藝術(Optical art)影響,呈現幾何造形構成、平塗大塊面及視覺錯視的效果,在構圖上以下方寫意大筆觸山水,結合上方一圓形貼在正方形之上的視覺造形呈現為主,此作構成同樣受上述風格影響。 此作《元宵節》最艱難之處,在於創作技巧上,以單色套色,形塑乾擦大筆觸及劉氏「抽筋剝皮皴」的白色紋理效果,相較1969年者更為複雜。作品中央以弧形輪廓線為界,下緣以白色為基底,在其上套色出有如大筆觸、融合靛藍色彩的奔放黑色筆觸,當中帶有「抽筋剝皮皴」細若游絲的線條,上緣則以大紅色為底,摻雜褐色細點的大圓形。在色調上,紅、靛藍和白冷暖色調分處上下兩端,彼此相互烘托,為畫面洋溢一份穩定和諧之感。又上方於圓形內表現褐色碎點均勻分布,而下方弧形內呈現破碎混雜的朦朧構成,兩者雖造形呼應,但也互相制衡。整體視之,上半部簡潔俐落的組成,對照下半部繁雜富層次的肌理,構成鮮明的對比,上端寂靜冷靜的紅色與下端騷動遊走的靛藍色,不僅產生一動一靜的韻律感,亦營造色彩與氛圍翻轉的現象,藉此達到平衡。 出處:潘佳瑩,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