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南方澳系列1-20 歷時近6年,往返不下40次的紀錄過程裡,經常有朋友問及,何以對南方澳情有獨鍾?記得第一次接觸南方澳是在1995年深秋的午後,由花蓮駕車經蘇花北公路北返途中。一路上,湛藍的天空、無盡的海景,加上吹進車內的徐徐涼風,伴隨著我和那部四處征戰的老爺車,在蜿延的山路上緩慢前行。就在接近蘇澳的蘇花公路北端盡頭,浪濤依舊來回拍打著海岸,人的活動卻變得頻繁,零星的漁船也逐漸出現在海的另一端。當車子繞行過櫛比鱗次的凹凸海岸線,遠眺的漁港景觀映入眼簾,隨著車子與山路的纏繞,漁港變得若隱若現。不久,我來到足以鳥瞰全漁港的高點,夾雜著大海、魚腥和涼風的氣味撲鼻而來。壯麗的海岸景觀和漁港風貌宛若畫作般在我眼前展開,港內除了徐緩移動的船隻和偶爾劃破靜謐的校園鐘聲,乍現的漁港氛圍顯得格外寧靜、祥和。 在佇足飽享自然美景後,我順著山路下行,繞經行人熙攘的街區,南天宮內的信徒忙著焚香膜拜,廟前的老人專注於觀棋對奕,沿著港邊林立的商家賣力地高聲吆喝,環港的道路上不時出現修船工人忙碌穿梭,造船廠內上架的漁船早已清洗地煥然一新。最後,我來到舊橋邊,「現撈仔」的漁船心繫魚貨鮮度,急著進港卸魚,安檢人員則絲毫不敢怠慢,忙著迅速上下漁船。時值運搬船滿載鯖魚回航,前方的大型圍網更是擠滿圍觀的人群,卡車來回卸載,吊車發出鏗鏗巨響。此時,如同站在山巔般,雜陳的氣味撲鼻依舊,只是愈發濃烈。 在漫長的記錄過程中,豐富多元的影像素材,雖曾令我迷失於觀景窗外的狹小視野和空泛的快門葉片聲中,隨著對漁港週遭環境的認識和理解,我逐漸在精神上擺脫虛妄與躁進,將視角由隨機的瞬間攫取,擴及特定的氛圍建構,讓影像語彙回歸純粹的具像形式,藉以勾串南方澳不同角落中,綿實渾厚的生命樂章。 冀望作品中含括:漁業活動、周邊產業、外籍勞工、宗教慶典及生活樣貌等觀察的紀實影像,聊足以勾勒南方澳漁港植基於漁業及地理論述背後的環境結構和社會脈絡,並透過影像中所凝結,當地人民的堅毅性格和樸實風情,傳達些許海洋子民面對未知的無悔與綿長。出處:沈昭良,《典藏目錄22》,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0,頁331。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