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家破人亡

家破人亡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1931年,魯迅(1881-1936)在上海倡導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積極介紹歐洲版畫名家作品。基於悲天憫人的人道關懷,德國版畫家寇維茲(Käthe Kollwitz 1867-1954)所描繪的悲慘眾生相便得到魯迅的推崇。魯迅曾評其作品:「以深廣的慈母之愛,為一切被侮辱和被損害者悲哀、抗議、憤怒、鬥爭;所取的題材大抵是困苦、飢餓、流離、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號、掙扎、聯合和奮起。」 汪刃鋒(1918-2010)於1936年受到魯迅的影響自學木刻和素描,對於寇維茲應當是不陌生的。他於1948年創作的木刻版畫〈家破人亡〉,描寫的是一個母親無力且悲傷地目視著已死去的小孩,與寇維茲的〈犧牲〉(《戰爭》組畫之一)、〈母親與她死去的孩子〉同樣地闡述了在動盪的大時代裡,一個卑微的母親在孩子死去時所承受的悲痛與絕望。 〈家破人亡〉中,母親跪坐在地,雙眼低垂,面對稚子的遺體不發一語;她身無分文淚已乾,只盼善心人士能以微薄施捨幫助處理孩子的後事。畫家一刀一刀刻印出的黑白世界,形成樸素有力的視覺形象,也表達了對社會的批判。此作呈現的不僅僅是人生的痛苦,還讓人體認到亙古不變、至死不休的母愛。 出處:朱正卿,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 汪刃鋒
日期
年代: 1948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