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抽象畫(人 )

抽象畫(人 )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洪救國(1931-2005)生於菲律賓,本名「華生」,在中國對日抗戰八年終獲勝利時,父親將他改名為「救國」。其作品以具悲劇感的立體派(Cubism)風格著稱,並融合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與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構築其獨特的個人美學。1952年就讀馬尼拉聖托瑪斯大學美術系,並受教於菲律賓畫壇大師馬蘭薩拉,畢業後曾於華校擔任美術教師。1980年代中期,洪救國畫作在拍賣中熱賣,亦被國立歷史博物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等所收藏。2001年,被菲律賓官方授予「視覺藝術國家藝術家」榮譽。 洪救國曾自述:「皮膚不是我要的,我要進到皮膚裡去」,亦即視覺表現並非其關注重點,而企圖透過獨特的形與色組構,重新深入內在。在《抽象畫(人)》中,有著一輪太陽與一彎新月懸掛天空,天空是紫與紅相互暈染、融合的混濁色彩;天空之下則置放著五邊形抽象塊體,並使用立體派(Cubism)的分割手法,由多彩的幾何圖形大量集結而成。由外而內,圖形由大漸小,在封閉的五邊形裡,有著由內部朝更內部裂解、碎化的動態,象徵著人類有限的身體中,那流動變幻的複雜意識與感知。畫中色彩鮮妍繽紛,無論太陽、月亮、天空與抽象的人,皆共同籠罩於霓虹色光之中,這並非自然色彩,而是城市夜晚在大量霓虹燈的閃耀之下,呈現著日夜不分、自我碎裂流離的異色城市光景。 出處:吳欣怡,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抽象畫(人 ) / 授權人:文化部典藏網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MOCCOLLECTIONS&id=1200000389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 洪救國
日期
年代: 1967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