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德進於1970年代,以水彩描繪台灣的花卉,一則反映了對自然的喜好,再者傳述了根植於土地的美學關懷與傳承。對自然接近來自童年生活的體驗,以花卉為題材成為自然不過的選擇;海棠花無論在中國大陸或台灣本島,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觀賞植栽,自古就以其嬌豔色澤,被譽為「國艷」,在中國花鳥繪畫傳統中,常取「棠」與「堂」的諧音,與其他花卉相配,表達滿室吉慶與祝福的寓意。 在這件描繪海棠花的水彩作品中,可見在席氏的藝事探索中,融貫了水彩與水墨畫的媒材特性與表現,以及他致力表現屬於現代的、中國的繪畫創造。席氏的水彩花卉,捨棄了早期水彩畫中,以線條勾勒物象後上彩的方式,他以近似水墨傳統中的寫意畫法和折枝構圖,直接以色彩表現花卉植栽的部分樣態,點、線、面的造形元素,濃淡有致的色彩運用,俐落明快地盡現花卉植物自身的獨特風姿。在白石老人(1864-1957)畫海棠的「紅花墨葉墨」脈絡下,席氏不但展現對於媒材掌握的運用自如,也反映他回探中國繪畫、書法,重新加以詮釋的鎔鑄。 出處:朱珮儀,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