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對面、與崇明國中、崇明國小相鄰的18號公園,乃為紀念巴克禮牧師(Rev. Thomas Barclay M.A. 1849─1935)而命名。巴克禮牧師於1875年受英國長老教會差派至高雄,後遷居臺南宣教,並設立臺南神學院並擔任校長、推行白話字、翻譯臺語聖經、刊行〈臺灣教會公報〉、成立「聚珍堂」書房(俗稱「新樓書房」),成為臺灣機器印刷業之始,對臺灣與臺南基督教的宣揚發展,以及文化傳承貢獻卓著,且在1895年日軍圍攻臺南城之際,挺身而出,與乃木希典將軍交涉,保全五萬臺南府城人免受日軍屠戮。直到 1935年10月5日病逝於臺南,將一生的黃金歲月幾乎奉獻給臺灣,其貢獻與事蹟令人敬重與感佩。臺南市政府為紀念巴克禮牧師,有意擇市內公園其一命名,由於地緣關係,最初擬將新樓(臺灣教會公報社)對面的9號公園(位於東寧路與青年路之間)改名為「巴克禮紀念公園」,但當地居民多不同意,市府轉而選擇18號公園,並於2003年正式公告為「巴克禮紀念公園」,並於2007年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FIABCI Prix d'Excellence Awards)公共建設類」優選肯定。原公園僅3.3公頃,經過2期擴建5.8公頃,2015年正式啟用時,總面積計9.1 公頃。巴克禮紀念公園內的月牙灣狀湖泊為竹溪的發源地之一,由於該處地下水源豐沛,湧泉不斷冒出地面,形成一處天然湖泊,早在荷蘭時期便有水利設施,稱為「荷蘭埤」,日治後期改稱「夢湖」。戰後,因興建臺南市外環道路,夢湖被道路橫越而分割成兩個部分,半部位於今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另一位於巴克禮紀念公園內,成為該公園的特色景觀之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