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治的辜家產業「高砂鐵工廠」到戰後的保密局北所
保密局北所,正式名稱不詳,隸屬於國防部保密局,起迄時間不明(約於一九五○年代前期設立),位在今臺北市伊寧街46號(範圍約於延平北路三段以東、伊寧街以南、稻家商職以西、延平北路三段17巷以北)。
北所的原址於日治時期1917年(大正六年)9月在臺北市太平町成立的「高砂鑄造株式會社」,該社為鹿港辜家家族產業,由辜顯榮擔任社長。1937年(昭和十二年)由辜顏碧霞(中信集團辜濂松之母,辜岳甫之妻)接掌管理,1941年(昭和十六年)改名為「株式會社高砂鐵工所」。1950年因辜顏碧霞支助、掩護鹿窟事件的親共文學家呂赫若,使得高砂鐵工廠遭到「沒收」並改造為審訊囚禁的空間「北所」。辜顏碧霞亦被已「資助匪諜」的罪名遭判刑七年並關在自家的鐵工廠(北所)內。
國防部保密局是一九五○年代初期偵辦政治案件的主力,負責保密防諜的工作。國防部保密局在臺北市有兩個著名的政治犯偵訊監獄,一個是位於今延平南路的「南所」(警備總部側),另一個是在今延平北路三段的「北所」(高砂鐵工廠)。當時重大案件多由「南所」處理,後來政治犯暴增,則將部分犯人移送「北所」。
監獄中的受難慘況
保密局北所內以木柵欄隔成兩排押房,押房間以木板相隔,約有二十間,其中兩間專關女性。每間押房長8公尺,寬3公尺,約十坪大。每間押房關二十三、四人,與南所相比,較不擁擠,但房內終日無陽光又潮濕。受難者長期身處在潮濕的環境又營養不良,常有水腫的情形。
儘管北所空間較南所寬敞、用水較便利,但其酷刑亦如南所般殘酷,據受難者張大邦所言:
有時有中國人進來,告訴我們,這裡是保密局,一個「有進無出的地方」,並說,在這裡被關的也有保密局的人,他們不必經過審判,直接可以用「內規」處理掉,聽到這個就把我嚇了一跳;到了晚上,還有女人慘叫聲、小孩的哭鬧聲(有些人抱孩子入獄),後來聽在牢獄的人說,對女性取口供,用牙刷做工具!!才使我聯想起那女人的慘叫聲!入夜時,刑求的慘叫聲,似乎要把屋頂掀起來,接著又聽到受刑人哀叫聲:「原諒我!原諒我!我沒有做啦!」(北京語),整晚聽到太恐怖了,怎麼睡得著呢?總之非常陰森恐怖;後來在「軍法處看守所」和徐國維關在一起,看他經過保密局的刑求後,肋骨仍有多處淤血痕跡由烏青已變成黃色的慘狀,可見當時他在保密局受刑求是何等悽慘,所謂「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或許是指這樣吧!
目前高砂鐵工廠的舊建築已全部拆除改建,現在的主要建物是一九七○年代陸續改建而成的透天住商混合店屋,傍晚則是攤販沿街聚集的延平南路夜市商圈。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