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徐厝到戰後保密局的「秘密監獄」
天牢,全名為國防部保密局桃園感訓所,另名桃園監獄、徐家祠堂,起迄時間尚待考證(約1950年至1958年),位於今桃園市蘆竹區溪洲31-1號(南崁路二段268號巷內);地號為蘆竹鄉南崁內厝字溪洲103號;為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特務機關的保密局臨時監獄。
天牢的原址為徐崇德(時任《全民日報》桃園分社主任,於1951年起擔任兩屆桃園縣縣長)的祖厝,為其祖父徐金玉所搭建,屬三進二院的閩式四合院建築,占地約兩千坪,一半為徐家住屋,另一半房子和屋外空地則搭蓋為關人犯的房舍,並設有警戒岡哨。一直到1958年,此一臨時監獄才遷移至龍潭的「臥龍山莊」。
天牢:白色恐怖時期處置「自己人」的見證之地
舊時「天牢」,指設置在京由朝廷直接掌管的牢獄,多是關押皇親國戚、名門大官之獄所,與關押平民百姓的地牢(地底下的牢房)有別。故國防部保密局桃園感訓所,之所以被稱為「天牢」,係因所關押的「犯人」多為國民政府內部整肅異己或具有特殊身分的人士,如:孫立人麾下的新七軍(軍長李鴻、師長陳鳴、團長彭克立等校級軍官)和秘書黃正(黃美之)、黃玨姐妹,保密局內部人士喬家才、姜盛三、劉長清等,著名報人龔德柏、省工委組織部長張志忠、國大代表林紫貴、國防部中將參議李玉堂、國防部軍法局長包啟黃,甚至是秘密逮補監禁由美國大使館庇護的蒙古人俄國空軍軍官。
受難者龔德柏於《白色恐怖述奇》的〈蔣介石黑獄親歷記〉一文中,對天牢多所描述:囚禁空間為民宅改建,犯人住在約二十尺長,十二、三尺寬,由木柵隔成的房間裡,每間最多曾監禁二十餘人,空間陰暗且潮濕,飲用的是水井拉上來的黃泥水,晚間點的是黑煙撲鼻的煤油燈。對於具特殊背景的人士來說,天牢的關押環境十分嚴苛,但也由於這些人過去的身分地位,加以「前長官/前同志/自己人」的背景,所方也不敢過份剝削,管理也較為寬鬆,因此伙食上較其他看守所佳,不僅有《中央日報》、《新生報》或《中華日報》等報紙可讀,彼此也可自由談話,無傳出虐囚等情事。
目前建築保留完好,屬私人產權,四周布滿竹林,側門外有一水泥崗哨亭殘跡,應為當年作為秘密監獄的遺跡之一。
▲徐厝正廳以及右護龍(出處:國家人權博物館)
▲徐厝側門外的崗哨亭殘跡(出處:國家人權博物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