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共40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12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13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14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15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16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17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18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19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20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21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22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23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24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25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26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27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28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29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30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31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32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33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34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35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36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37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38張
跟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有關的相片,第39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

1. 本件為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屬清代典型官員吉服袍,特徵為圓領、ㄏ形大襟、開襟處作五紐五釦(鎏金釦),為銅鎏金質,其中領口一枚、襟口圓弧處一枚、腋下三枚。大襟內側下襬處另有一布質暗釦,可緊扣底襟,以防活動時大襟下襬任意飄動。袍身左右兩邊接有石青色當臂,末端接馬蹄袖,下擺前後作二開裾。 2. 所見通身面料為藍色緞,上以盤金刺繡五爪金蟒共九隻,分別位於前後上幅及兩肩正蟒共四隻,前後下擺左右行蟒四隻,另底襟處亦繡有一隻行蟒,所見行蟒作飛騰之姿。主紋以外,通件繡有靈芝形雲紋,間散佈著暗八仙紋、雜寶紋、仙鶴紋、蝙蝠紋等各式吉祥紋飾,充滿祥瑞之意。下擺端繡有海水江崖,象徵著江山永固,見有雜寶紋樣錯落於波濤之間,波濤之下亦有雲紋,雲紋下為立水紋。另於領口、袖口、大襟邊緣亦繡以正蟒與行蟒紋樣,皆以石青片金布料鑲邊。該蟒袍內側作有淺藍色內裏,是為袷袍形式。 3. 傳林文欽蟒袍採用典型傳統中國「京鏽」之工藝,所見使用的金銀線直徑較細,相對需要耗費較多的工時繡製,且局部紋飾運用纏繞各色絲線的金銀線,以改變金銀線的色澤,增添金銀線運用變化和色彩層次,固定金銀線的釘線色澤,依金屬線色澤而訂,如捻金線釘紅線、捻銀線釘白線,纏繞各色絲線的金銀線則使用各色絲線來釘繡。平金的表現方式也相當多元,有像立水紋拉直線來回平鋪,有像蟒頭沿紋飾輪廓由外往內盤繞,有像龍珠由內往外繞圓,有像龍身一層一層的疊鱗繡法,也有像龍鬚或海水紋只繡輪廓線條的作法,是相當細緻的平金繡件。雖然此件蟒袍以平金表現技法為主,但局部仍有繡線點綴色彩,如正蟒的鼻、口和角以繡線鋪針平繡,蟒眼以高繡技法,增添一點立體效果,眼球外圈和眉以滾針繡製,蟒肚以黑色繡線紮針勾勒分節效果,蟒頭和背脊釘縫粗黑繡線加強輪廓修飾,背景雜寶紋和蝙蝠紋眼睛則使用打籽繡來點綴細節。 4. 清代蟒袍正式名稱為「吉服」,又稱「花衣」,係官員服制中僅次於朝服之服飾,一般同時搭配吉服冠、吉服帶、補服穿用, 其作為官員於各項喜慶節日、迎送及謁見上司等官方場合時之著裝。 清代吉服依循滿族「國語騎射」之傳統,諸多形制承襲自滿州服飾特點,如馬蹄袖於拉弓時可以護手、下擺作開裾更便於上馬,多方面體現了北方騎獵文化的生活智慧。 5. 林文欽(1854-1899),諱萬安、字允卿、號幼山,係頂厝系林奠國之三公子,林獻堂之父,據《林氏族譜》記載,林公生前「性溫和,待人接物,出於至誠,而尤以孝友事父兄」。文欽公於光緒10年(1884)入臺灣府府學(附生),歸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劉璈之門下。時法人進犯臺灣,劉璈欲招募林朝棟及林文欽等人組織仁、義、禮、智、信五字營土勇協防,後由林文欽以候選同知銜率兵丁五百名組成「義」字營響應,駐紮臺南,並支援軍隊器械、糧食。 6. 光緒11年(1885)林文欽又奉臺灣總兵吳鴻源之命,調駐於中路苗栗通霄地區,然清法戰爭後,劉璈遭臺灣巡撫劉銘傳以貪汙等罪參奏革職,林文欽也因捲入雙劉政爭而遭革職。頂厝林朝棟則因抗法有功而獲劉銘傳褒揚,亦反映林家人為延續家族勢力,不得不各自投靠當時臺灣兩個最大的官府勢力,由於林朝棟與劉銘傳的關係日趨緊密,故光緒十二年(1886)透過林朝棟的居中協調,恢復其生員的身份。爾後林文欽持續盡力透過捐輸方式,改善官府對自己的負面形象。 7. 光緒16年(1890) 林文欽因協助清賦有功,獲劉銘傳奏請賞加道銜(四品)。後於光緒19年(1893)仍然以臺灣府附生資格赴福建鄉試癸巳恩科,中式第79名舉人,取得正途身份,成為了林家乃至霧峰地方之首位以科舉途徑入仕之人,同時成功扭轉林家成員以往皆以「武職」或「捐納」晉身官紳的形式。 8. 乙未割臺之後,下厝林朝棟、楊水萍等率其族人內渡中國,並將其主持的撫墾製腦事業轉由下厝林輯堂(朝宗)、林紹堂(朝斌)以及頂厝林文欽經營管理,文欽也此時接續經營樟腦行銷香港的事務,而霧峰林家的主導權這才開始逐漸轉移至頂厝。文欽於明治32年(1899)10月21日赴港旅寓途中病逝,享年46歲,歸葬大里杙。至日治時期,頂厝成為霧峰林家發展核心,其中又以林文欽、林文鳳派下之林獻堂、林烈堂為領導人物,並影響近代臺灣民族自決、啟迪民智、文化革新等各項發展。 (以上文字摘綠自盧泰康、廖柏豪,2020)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884~1895, 年代描述: 清光緒10-11年(1884-1895)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地名
製造地: 面料為中國北方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