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Adolf Stieler〈中國東部、日本與韓國圖〉

跟Adolf Stieler〈中國東部、日本與韓國圖〉有關的相片,共3張
跟Adolf Stieler〈中國東部、日本與韓國圖〉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Adolf Stieler〈中國東部、日本與韓國圖〉有關的相片,第2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Adolf Stieler〈中國東部、日本與韓國圖〉

〈中國東部、日本與韓國圖〉(China(ostl. theil), Korea und Japan),比例尺七百五十萬分一,德文地圖,地圖繪製者為Adolf Stieler,刻繪者為V. H. Eberhardt,收錄於《Stieler大地圖集》(Stieler's Handatlas)中(本圖頁碼為43),圖上記載時間為1875年,出版商是Justus Perthes,出版地為德國哥達(Gotha)。 繪製範圍包含中國本部東部、臺灣、日本、朝鮮一帶。功能分類屬於普通地理圖,也有政區圖的作用。地圖內容包含主要城市、各級治所(區分省級和府級)、通商口岸(地名下以黑色底線)、國界與國名、中國省界、海岸、河川、長城、大運河、歐洲殖民勢力分布(以色塊區隔)等描繪,地形展現為暈滃法。中國本部的海岸和省界描繪已頗精細,區分為十八省。臺灣標示為Thai-wan(Formosa),島嶼形狀也頗精確,特別的是以一條虛線區分前後山,後山寫著Malaien(馬來人,其意應為原住民),這是當時西方人對東部普遍的認知。西部則標示有雞籠(Kelung)、淡水港(Tan schui Hafen)、安平(An ping)、打狗(Takao)等4個通商口岸及其他十幾個都市。臺灣與日本間有一條國界,把釣魚臺劃在琉球(注記日本領地)。中國盛京與朝鮮的邊界劃在鴨綠江以西,而非以江為界。有經緯線,地圖上方指北。附圖有三,分別為上海附近、東京附近,以及廣州至香港附近。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875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地名
製造地: 德國哥達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