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碗敞口,碗壁自口至足斜向而削小圈足。器身上滿牙白色釉,足外壁有一處剝釉,露出胎土,可見釉層極薄,碗腹外壁則有淡黃色的釉流痕跡,形成古代藏家所謂的「淚痕」。如此的釉面狀況應與定窯採取蘸釉法的技術有關,因匠者分次蘸釉,導致釉層厚薄不一,釉薄處易剝落,釉厚處則常有流淌現象。另外,口沿鑲有銅釦,推測是以覆燒製成,導致口沿露胎,匠者乃以銅釦掩飾之。又,碗外光素無紋,僅在近圈足處有兩道弦紋,碗內紋樣則較為繁複,壁面有四朵枝葉相互纏繞的石榴花,底心還有一朵菊花。這些花紋的刀工相當細膩,匠者係以刀的尖端入土,側邊輕劃,並在弧度彎曲處拉出較寬的刻痕,最後以有力的提頓收刀,彷若繪畫之筆法,有許多輕重轉折的變化。除此之外,在石榴花瓣上有五、六條粗細一致的平行線紋,應是用梳狀工具的齒端所造成的效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