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共22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12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13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14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15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16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17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18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19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20張
跟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有關的相片,第2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

唐明皇御製孝經序。朕聞上古其風朴略。雖因心之孝以萌而資敬之禮猶簡。及乎仁義既有親譽益著。聖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於是以順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揚名之義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是知孝者。德之本歟。經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朕嘗三復斯言。景行先哲。雖無德教加於百姓。庶幾廣愛形於四海。嗟乎。夫子沒而微言絕。異端起而大義乖。況泯絕於秦得之者。皆煨燼之末。濫觴於漢傳之者。皆糟粕之餘。故魯史春秋。學開五傳。國風雅頌。分為四詩。去聖踰遠。源流益別。近觀孝經舊註。踳駁尤甚。至於迹相祖述。殆且百家。業擅專門。猶將十室。希升堂者。必自開戶牖。攀逸駕者。必騁殊執轍。是以道隱小成。言隱浮偽。且傳以通經。為義之以必當。為主至當。歸一精義無二。安得不翦其繁蕪。而攘其樞要也。韋昭王肅。先儒之領袖。虞翔劉邵。抑又次焉。劉炫明安國之本。陸澄譏康成之註。在理或當。何必求人。今故特舉六家之異同。會五經之旨趣。約文敷暢。義則昭然。分註錯徑。理亦條貫。寫之琬琰。庶有補於將來。且夫子談經。志取垂訓。雖五孝之用。則別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數句。一句之內。意有兼明。具載則文繁。略之又義闕。今存於疏。用廣發揮。(第一則)開宗明義章。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第二則)天子章。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曰。一人有慶。兆(脫一民字)賴之。(第三則)諸侯章。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第四則)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生(應作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第五則)士章。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曰。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第六則)庶人章。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第七則)三才章。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第八則)孝治章。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侮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第九則)聖治章。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第十則)紀孝行章。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第十一則)五刑章。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第十二則)廣要道章。子曰。教民親愛莫大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第十三則)廣至德章。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者。其大者乎。(第十四則)廣揚名章。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第十五則)諫爭章。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歟。是何言歟。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臣不可以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第十六則)感應章。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脩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第十七則)事君章。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第十八則)喪親章。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慼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襟(點去)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自識)夫人子而不知孝。則雖事君交友。皆無本者也。皆偽者也。此孔子所以作經以垂示天下後世。余特於閑暇書之與吾後人云。子昂。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元趙孟頫泥金書孝經 卷 / 授權人:國立故宮博物院 /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NPM_Painting&id=故書00041400000。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者
趙孟頫
書體
行書
裝裱形式
數量
一卷
作品語文
漢文
集叢號-類型
單件
典藏尺寸
本幅 / 30.6x593.3 / 隔水一 / 12 / 引首 / 30.5x122.5 / 隔水二 / 13.5 / 隔水三 / 13.1
質地
本幅 / 紙 / 引首 / 紙
題跋資料
題跋 / 沈粲 / 引首 / 翰林沈粲 / 行書 / 趙松雪金書。翰林沈粲。
印記資料
作者印記 / 趙氏子昂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錄(卷八),第四冊,頁3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