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共30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12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13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14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15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16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17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18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19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20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21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22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23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24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25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26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27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28張
跟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有關的相片,第29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

睦州錄事參軍朱巨川。右可試大理評事。兼豪州鍾離縣令。勅。左衛兵曹參軍莊若訥等。氣質端和。藝理優暢。早階秀茂。俱列士林。或見義為勇。或登高能賦。擢居品位。咸副才名。宜楙乃官。允茲良選。可依前件。大曆三年八月四日。中書令使。中書侍郎平章事臣元載宣。知制誥臣郗昂奉行。奉敕如右牒到奉行。大曆三年八月日。侍中使。門下侍郎平章事鴻漸。□事中察。八月日。時都□。右司郎中。金紫光祿大夫吏部尚書遵慶。銀青光祿大夫行吏部侍郎延昌。朝議大夫守吏部侍郎綰。尚書左丞上柱國渙。告試大理評事。兼豪州鍾離縣令。朱巨川。奉敕如右。符到奉行。主事仙。郎中亞。令史袁琳。書令史。大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八月日下。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 / 授權人:國立故宮博物院 /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NPM_Painting&id=故書00006100000。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者
徐浩
書體
楷書
裝裱形式
創作時間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
數量
一卷
作品語文
漢文
集叢號-類型
單件
典藏尺寸
本幅 / 27x185.8 / 前隔水 / 26.7x12.2 / 後隔水 / 27x12.5 / 拖尾 / 27x210.8
質地
本幅 / 紙 / 拖尾 / 紙
題跋資料
題跋 / 鮮于樞 / 拖尾 / 鮮于樞伯幾父記 / 行楷書 / 右唐太子少師。會稽郡公徐浩。字季海。書鍾離縣令朱巨川告。按宣和書譜。載內府所藏三。小字存想法。寶林寺詩。與此告也。宣政四角印文。隱然尚存。至元丙戌。購于武林。明年重裝。又明年因秘書郎喬仲山官淛西。攜書譜見訪。遂得詳考。書于卷末。鮮于樞伯幾父記。 / 題跋 / 張斯立 / 拖尾 / 張斯立可與記 / 行書 / 右唐朱巨川兩為小官。而顏魯公徐季海親嘗書告。其為人也想可知已。然國史無傳。不因二公書。則斯人之名。後世何從而知爾。蓋交結之慎。所繫如此。至於此書本末。伯幾已詳。茲不復云。張斯立可與記。 / 題跋 / 張晏 / 拖尾 / 大德七年。歲在癸卯(西元一三0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忠宣後人。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兼樞密院判。張晏敬書。 / 行書 / 可與參政。得此誥於鮮于氏。余嘗覽焉。觀李邕謂云。徐季海書。若青雲之高。無梯可上。幽谷之深。無徑可尋。開元已來。無與比者。今熟覽此書。信斯言矣。大德七年。歲在癸卯(西元一三0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忠宣後人。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兼樞密院判。張晏敬書。 / 題跋 / 張晏 / 拖尾 / 晏附 / 行楷書 / 徐浩。字季海。越州人。擢明經。有文辭。張說稱其才。繇魯山主簿。薦為集賢校理。見喜雨五色鴿賦。咨嗟曰。後來之英傑也。進監察御史裡行。辟幽州張守珪幕府。歷河陽令。治有績。東都留守王倕。表署其府。民有妄作符命者。眾不為疑。浩獨按篆詰狀。果詐為之。累遷都官郎中。為嶺南選補使。又領東都選。肅宗立。繇襄陽剌史。召授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出浩手。遣辭贍速。而書法至精。帝喜之。又參太上皇誥冊。寵絕一時。授兼尚書右丞。浩建言故事。有司斷獄。必刑部審覆。自林甫楊國忠當國。專作威福。許有司就宰相府斷事。尚書以下。未省即署。乖慎恤意。請如故便。詔可。故詳斷復自此始。進國子監祭酒為李輔國譖。貶廬州長史。代宗復以中書舍人召。遷工部侍郎。會稽縣公。出為嶺南節度使。召拜吏部侍郎。與薛邕分典選。浩有妾弟冒優。託之邕。擬長安尉。御史大夫李栖筠劾之。帝怒。黜邕歙州刺史。浩明州刺史(點去)別駕。德宗初。召授彭王傅。進郡公。卒年八十。贈太子少師。諡曰定。始浩父嶠之善書。以法授浩。益工。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工。世狀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云。唐開元大曆之際。善書有顏李之流。高出群表。獨徐浩震名其間。余嘗因閱唐書列傳。故特紀其始末。亦永傳於將來。晏附。 / 題跋 / 董其昌 / 拖尾 / 甲辰(一六0四年)嘉平月。董其昌觀。 / 行書 / 唐人於歐褚鍾薛輩。皆有遺議。獨於徐季海無間言。曾藏其碑記原本。寺為放光。文粹所載也。東坡先生寔學其書。余所見二本。一為華學士家道經。一為此卷。道經乃雙鉤填廓。此則書告身。有唐時璽印。及鮮于太常題跋。真季海最得意書。余曾刻之鴻堂。不能似也。甲辰(一六0四年)嘉平月。董其昌觀。因題。 / 題籤 / 梁清標 / 前隔水 / 楷書 / 徐季海書朱巨川告。蕉林寶藏。神品上上。
印記資料
鑑藏寶璽 / 乾隆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乾隆鑑賞 / 鑑藏寶璽 / 石渠寶笈 / 鑑藏寶璽 / 三希堂精鑑璽 / 鑑藏寶璽 / 宜子孫 / 鑑藏寶璽 / 石渠定鑑 / 鑑藏寶璽 / 寶笈重編 / 鑑藏寶璽 / 重華宮鑑藏寶 / 鑑藏寶璽 / 嘉慶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宣統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宣統鑑賞 / 鑑藏寶璽 / 無逸齋精鑑璽 / 收傳印記 / 尚書吏部告身之印 / 收傳印記 / 端本家傳(重四) / 收傳印記 / 既安且寧(重二) / 收傳印記 / 張晏私印(重四) / 收傳印記 / 韓世能印 / 收傳印記 / 韓逢禧書畫印 / 收傳印記 / 韓逢禧印 / 收傳印記 / 子孫長守 / 收傳印記 / 馮銓之印 / 收傳印記 / 字伯衡 / 收傳印記 / 馮銓私印 / 收傳印記 / 馮銓字伯衡書畫印記 / 收傳印記 / 梁清標印 / 收傳印記 / 蕉林鑑定 / 收傳印記 / 蕉林梁氏書畫之印 / 收傳印記 / 家在北澶 / 收傳印記 / 蕉林祕玩 / 收傳印記 / 觀其大略(重一) / 收傳印記 / 安定(重一) / 收傳印記 / 田衍私印(重二) / 收傳印記 / 張益壽 / 收傳印記 / 宋犖審定 / 收傳印記 / 馮氏鹿菴珍藏圖籍印 / 收傳印記 / 子子孫孫永寶用 / 收傳印記 / 襄國張氏 / 收傳印記 / 軍司馬印 / 收傳印記 / 陰平公章 / 收傳印記 / □□殿璽 / 收傳印記 / (三印不可辨)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 石渠寶笈續篇(御書房),第三冊,頁1491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錄(卷一),第一冊,頁24-27 / 參考書目 / 1.何傳馨,〈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帖〉,收入王耀庭、許郭璜、陳階晉編,《故宮書畫菁華特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初版,2001年再版),頁24-25。 2.王競雄,〈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收入何傳馨、何炎泉、陳韻如編,《晉唐法書名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初版),頁189-191。 3.簡松村,〈唐代的告身 — 簡介院藏朱巨川告身〉,《故宮文物月刊》,第13期(1984年4月),頁115-119 。 4.何傳馨,〈書畫菁華特展 — 徐浩書朱巨川告身〉,《故宮文物月刊》,第163期(1996年10月),頁42-43。 5.照那斯圖,〈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卷所鈐元國書印譯釋〉,《故宮文物月刊》,第254期(2004年5月),頁104-105。 6.〈唐 徐浩書朱巨川告身〉,收入何傳馨、陳階晉、陳昱全編,《故宮法書新編 (六) 唐 玄宗書鶺鴒頌 唐 徐浩書朱巨川告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年八月初版一刷),頁36-58。 / 參考書目 / 〈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收入劉芳如主編《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8.10),頁42-51、250-251。 / 參考書目 /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 卷〉,收入《故宮書畫菁華特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10),頁24-25。 / 內容簡介(中文) / 「告身」是古代公文書,在朝廷勛獎或任命文武官員時,發給當事人作為憑證,以便取得世人的公信,其性質與現今職官派令相近。此項制度發展至唐代漸臻完備,授受的階層區分為冊授、制授、勅授、旨授和判補五種,告身形制亦隨之有別。〈朱巨川告身〉屬於敕授階層,歷來將書者歸在徐浩(703-782)名下,近人或持不同的看法,以為出於朝中文書人員,將唐楷渾厚的氣度表現得恰到好處。(20081012) / 內容簡介(中文) / 徐浩(西元七0三-七八二年)字季海,浙江紹興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書法家,與顏真卿齊名。他文思敏捷,書法又精,因此肅宗朝時,四方詔令,多出其手。 「告身」即現代的任職令。徐浩的楷書結體似歐陽詢,但筆劃卻一改歐之瘦勁而變為豐肥,筆勢雄健,反映中唐盛行的書風。也許因為他的字稍乏韻致,宋代書家米芾便評論說,由於唐玄宗自己字體肥俗,所以才會有徐浩之體風行一時。 / 內容簡介(英文) / Hsu Hao was a native of Shao-hsing, Chekiang, and as famous a calligrapher in the middle T'ang as Yen Chen-ch'ing. Hsu was noted for his writing and excelling at calligraphy, becoming known for the edicts that he drafted under Emperor Su-tsung. An "appointment" is issued to an individual as official notice of assignment to government office. Hsu’s standard script was similar to that of Ou-yang Hsun, but more rounded and strong in the manner of the time. Since Hsu’s characters do not appear very harmonious, the Sung calligrapher Mi Fu (1051-1107) once commented that the style of the T'ang emperor Hsuan-tsung's with its heavy and rounded characters accounted for the manner of the time as seen in Hsu Hao's calligraphy. / 內容簡介(英文) / An appointment was a kind of official document in ancient times in which the court proclaimed an award or office upon a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 The document was presented to the recipient as a form of proof to show others, being similar to an announcement of official position today. This system developed to maturity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was divided into five levels, those being for a recipient of “register,” “order,” “command,” and “decree,” as well as for “sentence amendment”. The “appointment” form evolved therefrom, and this work belongs to the level of “command.” The calligrapher of this work has been attributed as Hsu Hao through the ages, but different views today suggest it may have come from the hand of a court scribe who accurately expressed the broad and majestic manner of regular script for which the T’ang dynasty is known. (20081012)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