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主題

再遇.老圳——嘉南大圳的水田野與職人眼下的水歷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2/16

位在臺灣西部平原、跨縣市、超越地形限制,從1920年(大正9)建造至今已,存在一座百年的老圳,名為「嘉南大圳」。若問起對這老水圳的認識可能僅止於「嘉南大圳」等於「八田與一」的刻板印象,跟我們當代的生活關係,似乎無法深入。造成這樣社會的現象,相當程度與臺灣都市化脫離過往農業時代有關,水之於農作的重要性,似乎隨之變弱,社會與老圳產生距離,甚至除了曾在教科書讀過外,再多好像也僅止於此。實際面,雲嘉南地區是臺灣重要的農作物產地,有許多人居住在這裡,仍然仰賴農業維生,仍需要這座老圳供應灌溉水源。 在大圳開工的一百年後,2020年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開了一場「追水行動」,一起與掌握水利與農業灌溉專業的一群工程人,用史料帶路進入水圳現場認識老圳,成為追水的一群人;也是一個用歷史、人文與環境的研究眼光,再次書寫嘉南大圳為何能使用至今的水歷史。 嘉南大圳延用百年變成老圳,說穿了,是百年內有一群人不停止地保持老圳的「延壽」與「回春」。那麼,回到百年前,則是有一群人在跨15萬甲土地上,想辦法把老圳的水路接起來,為把水送出去而努力,一個超越環境、地形限制的大膽思考,最後大圳變老圳。 本文把跨百年以來的水利人,整理為水辛苦、為社會而忙的故事,用史料帶路研究觀點,把答案找回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編輯,個別被編輯素材得點擊鏈結至原頁面閱讀出處資訊,若有轉載利用之需求,請依各編輯素材之授權與限制範圍之指示,2024/12/16。

  • 嘉南大圳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