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主題

人類飲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永續年夜飯

國家文化記憶庫專案推動中心 2023/06/01

飲食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飲食習慣和選擇對地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水資源浪費、溫室氣體排放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供應食物的過程包含飼養或種植動植物、屠宰或採收動植物、運送販售等,每個階段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則為該食物的碳足跡。平均來說,肉類的碳足跡比蔬食高出二十倍之多。尤其畜牧業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特別是甲烷。牛隻等家畜的放牧和消化過程釋放出大量的甲烷,相對的碳排放量也比其他種類的食物高出許多。 近年來也有許多研究及報導指出海洋生物體內及陸地降雨都出現塑膠微粒。回顧塑膠微粒的來源,不僅止於顆粒狀塑膠原料,更多來自大型塑膠垃圾崩解變形後產生的碎屑。塑膠微粒的比表面積(表面積/體積的比值)遠比大型塑膠來的高,也就是說它更容易吸附有毒物質,一旦進入食物鏈中,影響人類健康的風險就越高。 最後,食物浪費則是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問題。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有數十億噸的食物被浪費掉。在台灣,一年的廚餘回收量仍高達五十萬公噸,如果再加上被藏在一般垃圾中的廚餘數量則會更驚人。這些廚餘的處理方法有許多,像是進焚化爐或掩埋場中,但還是會產生像掩埋場容積不足、焚化爐在混合一般家庭垃圾一起焚燒的情況下導致焚化溫度不夠產生戴奧辛等有害氣體等問題。另外當然還有作為家畜的食物、做成堆肥或發展生質能源,但現在非洲豬瘟疫情導致有的縣市開始禁止廚餘養豬導致廚餘無法使用,生質能源則受限於技術尚未成熟轉換效率並不高。實際上廚餘被有效回收的比例並不高。 人類飲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視。為了減輕這些危害,我們可以採取一系列的行動。除了減少肉食的消費,轉向更加環保的蔬食或素食,將對溫室氣體排放和資源消耗產生積極影響外,我們應該注重在教育關於食物價值和減少浪費的重要性,以減少食物浪費帶來的環境壓力,每個人的努力都可以對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地球創造更健康和可持續的未來。 國立臺灣博物館所舉辦的「永續年夜飯-人類世的餐桌」特展介紹臺灣多元族群的節慶料理,同時揭開節慶餐桌背後的故事,包含「年菜與他們的產地」、「看不見的年夜飯」、「永續的餐桌」之展示單元,介紹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海洋塑膠垃圾問題、糧損與廚餘問題、氣候變遷帶來的農業生產挑戰等議題,並藉由臺灣各地不同族群與社群進行永續的餐桌行動,鼓勵大眾重新想像人、節慶餐桌與大自然的關係,以創造永續節慶文化。

國家文化記憶庫專案推動中心編輯,個別被編輯素材得點擊鏈結至原頁面閱讀出處資訊,若有轉載利用之需求,請依各編輯素材之授權與限制範圍之指示,2023/06/01。

  • 永續年夜飯
  • 永續生態
  • 永續發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