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精彩回顧】 2024 國家文化記憶庫國際論壇圓滿落幕!-1
normal.: 僅限公開瀏覽

【精彩回顧】 2024 國家文化記憶庫國際論壇圓滿落幕!

🌟 2024 國家文化記憶庫國際論壇圓滿落幕! 🌟

今天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數位文化資產的未來。從資料共享到AI技術的應用,帶來了精彩的知識與創新對話。


📌 專題演講精采回顧:

專題演講以「數位文化資產平台的經營與創新」和「開放資料鏈結與運用」為主題,邀請了五位重量級講者帶來精彩分享。

• 張隆志館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率先進行了「資料共享與全民共創:運轉國家文化記憶庫」的專題演講,分享了國家文化記憶庫的數位轉型歷程,強調了資料共享與全民參與在文化資產保存中的關鍵作用。

• Sofie Taes(Europeana管理委員會副主席)以「網路讓夢想成真:在資料空間中打造全球文化共同體」為題,探討了如何利用數位平台推動全球文化資料共享。她分享如何利用AI技術來掃描並識別文化典藏中的偏見與刻板印象,這對於處理龐大數位典藏資料時尤其重要。她還強調與社群的合作,特別是與比利時的剛果社群合作,透過添加新的文化背景與故事,來重新詮釋元數據中的內容,確保邊緣社群的歷史與文化觀點被充分展現。

• 青池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次世代系統開發研究室負責人)則以「應用機器學習技術實踐於數位典藏服務」為主題,深入介紹了如何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提升數位典藏服務的效率和創新能力。

• Jeff Steward(哈佛藝術博物館數位基礎設施總監)在演講「誤導、迂迴與支線任務:透過有趣的數據視覺化與AI的不可預測性探索藝術」中,展示了如何將哈佛藝術博物館的數據進行視覺化,並解析了博物館藏品管理系統中的變動情況。透過使用不同顏色來標示數據操作,紅色代表物件被查看,黃色表示數據的編輯,藍色則表示物件的實體搬遷。Jeff 進一步探討了這些數據變化對文化機構內部運作的潛在影響。

• 大井將生(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特聘副教授)在演講中強調了數位文化資源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他提到隨著疫情和科技的變革,數位教育的需求增加,但同時也出現了如數位文化資源的可近性、法律問題等挑戰。他強調了數位文化資源對學生和教師的重要性,並介紹了「Creative Learning」,這種方法鼓勵學生透過數位文化資源探索並創造新的知識,幫助他們在面對大量信息時學會批判性思考和選擇有價值的文化資源進行學習。他指出,學生在面對大量網路信息時,常常無法分辨真偽,而數位典藏可以提供可信的學習材料,幫助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他還分享了一個實例,學生們利用數位資源發現了江戶時代的商標文獻,進而理解了歷史與文化的脈絡,並從中進行批判性思考與知識創造。


📌 座談精彩回顧:

• 綜合座談(一):文化資料知識建構與展現型態

由項潔教授(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主持,與談人包括陳怡宏(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陳彥碩(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數創中心研究員)、吳俊興(國立高雄大學副教授)、Sofie Taes(Europeana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和青池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Sofie Taes 提到了與猶太、剛果和LGBTQI+社群合作,開發詞彙和知識圖譜,來支援AI工具檢測文化典藏中的不當表達。該工具應用於450萬份Europeana資料,但語義歧義成為挑戰之一,例如「yellow」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含義。她強調,文化資產領域需要針對高品質和敏感數據的定制化解決方案,這需要大量投入。座談討論圍繞著如何透過數位技術建構文化資產的知識結構,專家分享了他們在不同領域的經驗與觀點,並探討了數位技術如何促進文化資源更有效的展現。


• 綜合座談(二):數位科技帶動博物館文化近用

由施登騰副教授(中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主持,與談人包括許美雲(臺史博數創中心主任)、吳紹群(故宮博物院數位資訊室研究員)、Jeff Steward(哈佛藝術博物館數位基礎設施總監)和大井將生(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特聘副教授)。座談提及了「文化賦權主客體置換」的重要,也探討了數位科技如何推動博物館文化資源的近用,讓更多人透過科技接觸並使用文化資源。


📷 現場氣氛熱烈,這是一場關於數位文化未來的知識交流盛宴。 透過論壇讓大家看到了數位技術與文化資源共創未來的可能樣貌與無限潛力!

內容描述授權內容描述授權: PDM
資料授權資料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異動日期2025/07/28
發布日期2024/10/24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