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聞稿】臺史博辦理AI國際論壇交流「臺灣甜:詠唱島嶼記憶」展示AI創作成果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稱臺史博)於10月24日於館內圓形劇場舉辦「博物館數位資料開放與共創」-2024國家文化記憶庫國際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索數位資料的開放應用與AI科技導入等前瞻性議題。全場論壇運用5G通訊與人工智慧的多國語即時翻譯系統,排除語言隔閡與障礙,展現博物館國際交流的科技應用最佳案例。10月23日至27日期間限定「臺灣甜:詠唱島嶼記憶」展示AI創作成果,除了學生線上策展,同時邀請臺灣新媒體藝術家陳依純特別取材國家文化記憶庫豐富內容,打造全新互動創作,運用生成式AI技術即時生成觀眾內心的臺灣甜圖像,讓大眾感受到文化科技的溫度與衝擊。


隨著新科技的不斷發展,博物館面臨數位轉型與智慧變革的挑戰,主政國家文化記憶庫的臺史博與資策會及民間社群協力共創,透過創用CC的開放共享,積極推動數位資料普及和再利用,此次透過國際論壇,期待為國內外博物館界帶來嶄新多元的數位人文與開放應用視野。


24日上午兩場專題演講以「數位文化資產平臺的經營與創新」、「開放資料鏈結與運用」為題,探討數位科技如光學文字辨識(OCR)、生成式AI(GenAI)等如何提升數位文化資產對使用者的便捷性及參與性,邀請臺史博館長張隆志、Europeana管理委員會副主席Sofie Taes、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次世代系統開發研究室負責人青池亨、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數位基礎設施及新興技術總監Jeff Steward、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特聘副教授大井将生等人,分享理論研究和實務觀察;下午兩場綜合座談則以「文化資料知識建構與展現型態」及「數位科技帶動博物館文化近用」為題,探究科技技術如何能真正促進文化資源的共享和開放,而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創新,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與談,透過國內外經驗交流,共思數位文化資產平臺遭遇的共同問題及新科技的未來可能性。 


本館辦理「臺灣甜:詠唱島嶼記憶」成果展示,呈現計畫社群夥伴應用記憶庫2.0平臺素材之豐富成果,從糖業歷史、古法保存、節慶喜氣到人與人的甜蜜連結,共筆書寫臺灣甜的記憶脈絡,並同步亮相文化科技應用成果,如以記憶食譜發行NFT、介紹臺灣特色甜品的「文化小秘書」聊天機器人、AR擴增實境立體書、生成式AI漫畫作品等,現場並以科技藝術互動裝置,觸動觀眾以麥克風訴說心中的臺灣甜記憶,體驗生成式AI技術即時生成相應風景圖像的魅力,召喚集體甜蜜情感。


臺史博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以常民記憶和公眾參與為基底,透過國際交流及生成式AI共創成果,轉譯應用博物館豐富多元的數位資料,實踐開放近用、多元包容和跨域協作的理念,在數位時代掀起新文化運動。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至記憶庫 2.0 數位平臺查詢(https://tcmb.culture.tw/zh-tw/events/372)


發稿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新聞聯絡人:吳如媚 06-3568889#2289、jmiiwu@nmth.gov.tw

活動承辦人:陳彥碩 06-3568889#2423、o1110101@nmth.gov.tw


資料授權資料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異動日期2025/07/04
發布日期2024/10/24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