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焦點團體工作坊(臺南場)
當我們談起「文化記憶」,往往會想到典藏於檔案館的文獻、影像或老照片。然而,在「國家文化記憶庫2.0」的想像裡,文化記憶不只是靜止的檔案,而是一條流動的記憶之河,它與我們的日常同軌前進,與庶民的笑語和熱血的呼喊交織。
在專家們的討論裡,若要尋找最能引發人心共鳴的文化符號,「夜市記憶」與「臺灣棒球」無疑是最佳的開場。這兩主題,前者以味蕾、人情交織日常,後者以熱血團結凝聚眾志,它們一起構築了跨越世代的文化風景。
夜市的記憶,始於燈光亮起的瞬間,孩子們套圈圈、射氣球時的歡欣雀躍,情侶們攜手挑選晚餐甜蜜默契,家庭團聚分享鹹酥雞、地瓜球的逸趣橫生。夜市之所以動人,不僅因為美食,更在於人際的連結與生活的溫度。
專家提醒,夜市書寫應該要為大家展開一幅常民生活的樣態。夜市是休閒社交的場所,也是創意舌尖的孵化場,例如東南亞料理如何融入臺灣小吃?相同的料理在不同地區所展現出的在地差異?夜市又如何成為在地地標?夜市裡的叫賣聲、攤商的人生故事、家族味蕾記憶的傳承,甚至戲劇節目如《夜市人生》所塑造的大眾想像。這些習以為常的場域正即時投影著常民生活與文化變遷的痕跡。
隨著「夜市記憶」的討論延伸,也告訴我們,夜市並非只存著過去,它跨越時光,與每個人每天正在經歷的日常交錯,帶著我們共同的記憶一點一點累積成未來。
如果夜市是常民的慢板樂章,那麼棒球就是臺灣的熱血交響。從校園的沙地球場,到國際賽的震耳吶喊,棒球早已超越運動本身,成為臺灣社會的共同交集。
專家們指出,讓棒球喚起社會共鳴的關鍵是凝聚人心的力量。無論是經典比賽的逆轉勝、啦啦隊的吶喊,還是棒球卡、簽名球的細細珍藏,棒球將不同世代的人串連在一起。棒球詮釋了臺灣人的刻苦、堅毅和永不放棄,典型的臺灣精神,更濃縮側寫了臺灣教育、經濟、政治與社會發展的過程。
從辛苦的訓練環境,到選手們在國際舞台的驚豔表現;應援文化的演進、大巨蛋昇華優質觀賽體驗,這些都構成了「臺灣棒球」文化。它不僅是「國球」,更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認同讓不同背景的人在同一時間、同一場域,為同一個夢想吶喊。
文化記憶的書寫不只是捕捉熱鬧或感動。專家們也提醒,夜市與棒球的呈現,需要避免趨於商業或流於主觀偏見。例如,不陷入美食評比,也應避免探討球星八卦。在「國家文化記憶庫」的願景與初衷裡,夜市與棒球應被視為社會的縮影,它們蘊含的不只是味覺與激情,而是生活記憶與社會共感。
本次專家焦點團體中,不僅梳理兩大主題的書寫脈絡,更再一次雕塑寫作的姿態,帶著溫度的專業,讓保存下來的歷史片段走出檔案室,自由呼吸於字裡行間,溫柔淌流在讀者心扉間。文化與歷史書寫文章不再是冰冷的堆疊,是試圖以親切、具故事性的敘事方式打開對話。無論是學者、部落客、球迷,甚至是觀光客,每一個正在閱讀的我們,都能在這些故事裡找到最熟悉的臺灣記憶。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