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匯聚眾智,擘劃記憶—2025國家文化記憶庫焦點訪談全紀(臺北場)

八月的上午,陽光灑落會議室的窗台。數位專家齊聚,討論的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文化記憶」。這場焦點訪談,圍繞「國家文化記憶庫」未來的主題發展,開展了一場跨領域、跨世代的深度對話。 在場的學者專家、策展人、創作者,談的是對棒球的熱血吶喊、夜市的煙火氣息、老街的生活故事、鐵道的悠揚長鳴,以及遊戲的世代變遷。每一個主題背後,都隱藏著一種日常的力量,也拼湊出屬於臺灣的文化光譜。



專家焦點團體工作坊(臺北場)


全民的記憶庫:讓生活成為共享的風景

「國家文化記憶庫」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營運,它的核心理念很單純:這不是一個只由官方定義的資料庫,而是一個「全民的網站」。每個人都能參與,留下故事,補上那塊屬於自己的文化拼圖。

2024年起展開的量化與質化使用者行為研究中發現,記憶庫使用者的面貌多元、觸及年齡層廣泛且使用目的明確:

  • 中度使用者(約占七成):他們習慣從自身生活環境場域出發,探索各種知識,喜好追尋過往事件與文化脈絡。
  • 重度使用者:多為研究者與創作者,他們尋找、保留歷史的每一個片段,透過書寫與創作,與新世代對話。
  • 教育工作者與藝術推廣者:將這些歷史資訊、內容帶入校園社區,在認識過去的同時,找到與當代文化共振的頻率。

從平台站內數據的熱門內容亦可窺見讀者的偏好與規律:民俗典故與信仰、原住民議題、歷史事件還原、美食文章等等各式議題,發現記憶庫的讀者對時事敏銳、對史實好奇,以歷史紀錄、文化記憶出發的撰寫軸線,都能掀起廣大回響。創作多元主題,豐富主題文章類型,並結合外部SEO投放策略,吸引多元讀者成為本次專家焦點團體選題的初衷。


專家眼中的五大主題

  • 老街風華:老街,是人們對地方與生活的映像。

老街代表的不只是建築與街道樣貌,專家們提醒我們,不要只看「紅磚拱廊」或「復古建築」,更要挖掘其背後的產業脈絡與社會記憶。它曾是人們生活的場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起點;如今雖然同質化與商業化的洗去了老街的區域獨特性,但依舊承載著跨世代共同記憶。

  • 夜市記憶:臺灣人民舌尖上的創意與味蕾體驗的天堂。

「夜市」是最庶民的臺灣印象,它是孩童的遊戲場、轆轆飢腸的飽足、家人共享的記憶味蕾,,也是外國人認識臺灣文化的重要窗口。從炸雞排到手搖飲,從創意叫賣到遊戲攤位,每一個角落都洋溢著活力。專家們認為,夜市是美好記憶與生活的集合,透過書寫生活記憶與時代變遷的對話,引動跨世代的回憶與討論。

  • 臺灣棒球:凝聚國民向心力與與驕傲的一股熱血。

棒球,不只是一場比賽,而是能整個島嶼共同屏息的瞬間,是世界看見臺灣發光的時刻。冠軍的狂喜、輸球的落寞、啦啦隊的吶喊、如數家珍的周邊收藏。每場經典賽事都成為一代又一代臺灣人快速熱絡的共通語言。專家們強調,棒球代表了台灣人團結與拼搏精神,也是一張臺灣和世界交流的名片。

  • 鐵道觀光:鐵道是家的歸途,也是生活的出口。

鐵道帶給人們的不僅是便捷的移動方式,更是「返鄉」的記憶。從車站建築語彙的演變、站內相關從業人員的故事到鐵道週邊生活圈的興衰。鐵道迷的熱情、社群的分享和不同世代的記憶風景,讓鐵道成為一種「能被書寫、能被分享」的文化。即便是出軌事件的傷痛,也是集體記憶中,不能被遺忘需要被紀錄的一頁。

  • 世代遊戲:跨世代的遊戲記憶,從自娛自製到炫目科技。

拚拚、鬼抓人、跳格子,曾是街坊巷弄裡的童稚笑聲。而今日,電玩、卡牌則成為另一種世代的交流方式。遊戲從多人實體轉向個人再到虛擬世界組隊,規模與技術日益變化,但不變的是遊戲始終承載著「人」與「玩」的生活意涵。專家們建議,若能將「夜市」與「遊戲」結合,或許能開啟另一種對話的新視角,藉由對「玩遊戲」的記憶共享,引動跨世代同樂的心。


專家眼中的五大主題開展排序抉擇

談到「先做什麼什麼主題」,專家們認為必須在社會共感、流量與資源限制間找到平衡。以下列三個面向來看:

  • 資料量現況
  • 鐵道已有超過 8000 筆資料,棒球約 5000 筆,世代遊戲近 4000 筆,而夜市僅有 1000 多筆,這意味著夜市雖具話題性,但在資料徵集上需要更多耕耘。或許可以邀請寫作參與者提供照片之外,也可以在社群上辦理資料徵集,比如:回家必訪的夜市、疫情解封後的第一餐與最想吃的夜市小吃等等。透過社群相片徵集累積社群熱度,為主題文章打下流量基礎也是一個方法。

  • 時程安排
  • 若要將鐵道、老街這類主題寫得生動,場域人物訪談不可少,除了素材搜集之外,建議安排相關人物專訪會更有趣。但需要較多時間進行相關規劃,建議不妨在規劃與安排的同時,可以先執行其他有流量、共感性強的主題。

  • 合作策略
  • 資料徵集的部分,鐵道可依託鐵道博物館,棒球可與運動發展部連結,夜市則可透過社群力量創造跨主題結合的新鮮視角,會讓撰寫素材更為豐富。另外文章露出的平台與通路也非常重要,記憶庫官網、社群很重要,但不妨也可以與其他平台合作,做網站流量引流。

最終,會議凝聚共識:2025 年度的優先主題將是「臺灣棒球」與「夜市記憶」,預計十月正式推出。(如下圖:專家焦點團體工作坊:主題寫作排序及寫作方向)



專家焦點團體工作坊:主題寫作排序及寫作方向

文化的共鳴與藍圖

專家們認為,若要觸動最多人的心,「夜市記憶」與「臺灣棒球」是最佳的起點,這些記憶,不只是某一代人的專屬,而是跨越世代、最能引起共鳴的臺灣風景。夜市是庶民的日常,無論是個人逛夜市的必吃清單或遊玩SOP、從童玩攤位到手搖飲的演變,還是親子牽手的時光,都能引起共鳴。棒球則是激情與凝聚力的代名詞,從冠軍賽的狂喜,到啦啦隊文化、球員故事與收藏卡片,都是世代共享的文化記憶。這些記憶,不僅屬於某一代人,而是跨越世代的共鳴。


每一個主題的開展,並不僅僅止於紀錄,更在於「再創造」與「再參與」。當夜市的故事被數位化,不只是保留影像與文字,它還能啟發新的文化創作小說、影像、甚至遊戲的靈感都可能從此而生。棒球也不只是場上的比賽,它背後有球迷文化、轉播敘事、地方與城市的情感連結,這些都能在記憶庫中得到新的整理與再現,讓更多人透過不同的切面,看見棒球之於臺灣的獨特意義。


專家們也期待,鐵道、老街與世代遊戲,能在未來逐步展開,成為記憶庫中更深廣的篇章。鐵道的縱深在於工業史與移動史,老街則蘊藏地方經濟與族群交會的軌跡,而遊戲則能映照社會價值如何隨時間變化。這些面向若逐步展開,不僅能補足主題的多元,也能讓不同世代的使用者在記憶庫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篇章。


在有限的時間與人力下,會議最終達成共識:今年度將優先發展「臺灣棒球」與「夜市記憶」,預計於十月底與大眾見面。鐵道、老街與遊戲等主題,則將在未來展開,。這樣的排序,不只是內容、資源時間上的選擇,也是一種文化脈絡梳理的潛心耕耘。記憶庫像是一座逐步建構的花園,需要慢慢栽植,期待在未來迎風盛開,成為一片欣欣向榮的記憶風景。


「國家文化記憶庫」不是冷冰冰的檔案室,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共同走過的道路。它既承載著過去,也召喚著未來。或許當我們再次走進夜市的巷口,或在球場中揮舞應援旗時,會想起這些瞬間也正被收藏在某個角落,成為國家記憶的一部分。因為,我們的日常,構成最深刻鮮活的臺灣記憶。

異動日期2025/10/28
發布日期2025/10/01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