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神木之森番外篇與公視企業合作成績斐然

本文說明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公共電視台共同舉辦之《神木之森民眾記憶番外篇》工作坊辦理及影片徵選活動,利用去年公共電視推出《神木之森:阿里山森林鐵道紀行》8K高畫質紀錄片的迴響熱度拓展至民眾記憶,工作坊結合AI的教學,讓參與課程的民眾透過記憶庫素材的運用,自由演繹、剪輯與重構自身記憶,形成一種集體參與的文化再現。

以下為本計畫執行歷程中擷取之代表性影像,包括工作坊執行規劃與五部入選作品介紹,涵蓋學員實地參與作業及學員成果介紹,及相關領域專家對本案的建議與期待,在數位時代中找到新的生命力,作為成果補充與脈絡補強之用。


邀集民眾蒐集常民文化記憶

為了讓民眾學習使用記憶庫內容、短影片創作技巧與簡單的AI創作輔助工具,於公共電視舉辦了一場【神木之森民眾記憶番外篇】短影片創作技巧暨AI影片創作工作坊活動,以演講加上實作讓民眾在短時間內學習,包括邀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管理師吳明翰,由於他曾大量利用記憶庫資料協助撰寫《2421m的迴聲:阿里山林鐵全線紀行》一書,因此講師除了講述如何提取資料應用外,一併說明CC授權使用規則,讓參與民眾對國家文化記憶庫有基礎認知。

接著由公視《神木之森:阿里山森林鐵道紀行》製作人施悅文說明從主題發想、製作與梳理文化內容過程,讓參與民眾了解如何說好一個故事,同時對於科技工具的應用反映在畫面的安排邏輯的改變。之後二位講師進行不同觀點交流並與學員互動以解答在歷史爬梳與節目製作的安排。


   另外在實作方面,由PeoPo公民新聞平
召集人王建雄教導利用手機等媒材進行短影音創作技巧;資策會講師詹景森演練AI創作工具如何應用。由於報名參與者有超過一半為公民記者,故學員吸收度高,會後表示活動內容充實、收穫滿滿,非常實用。


講師吳明翰與施悅文與學員分享交流

民眾記憶展現:自身情感與土地關懷

經過委員徵選,入選的五個作品大多從自身情懷記憶與土地關懷故事出發,梁文賓《一張10年車票 最後的告別之夜》,將中壢舊火車站熄燈那夜,完整記錄下來,一名民眾特別拿著十年前的車票,也特別再去月台回憶媽媽帶她回阿嬤家所在的月台上的那個位置,回憶起往事的點點滴滴。

陳宜玲《神木之森喚起七年前美好的旅程》,故事藉由車票、紀念毛巾將他帶回七年前風雨受創前的阿里山鐵道,火車經過馬蹄彎上的汽笛長鳴,聲音像時光的迴響,守護著美好的記憶。

黃震營《黑金歲月-三貂嶺百年足跡》,從土地關懷的角度出發,來到台鐵宜蘭線與平溪線交會的三貂嶺聚落,這個因煤礦而繁華的小站,也因煤礦而沒落的小鎮。透過實地踏查,了解人口外移後地方變化,但近年的觀光推展,本地再度成為遊客造訪的寵兒,從不同角度看聚落變遷歷史。

黃雅琳/楊惟宸合作的《會呼吸會吟唱的屋子-走進鄒之屋》,從小朋友的視角看鄒族獵人安校明的「鄒之屋」,影片用照片、歌聲、土地關懷、鄒族記憶、文化保存的觀點呈現。

劉育民《阿嬤的火車嗚嗚》,女兒陪著媽媽,帶著88歲老阿嬤,第一次去阿里山,老阿嬤童心未泯,學著火車汽笛聲嗚嗚,創造一趟美好旅程。


   
以上五部影片除了在國家文化記憶庫2.0網站可以看見,也在公視Peopo新聞平台播出,同時也配合公視與NHK的活動於日本影院進行推廣。


入選作品截圖1: 一張10年車票 最後的告別之夜


入選作品截圖2: 《神木之森喚起七年前美好的旅程


 

入選作品截圖3:《黑金歲月-三貂嶺百年足跡》


入選作品截圖4: 會呼吸會吟唱的屋子-走進鄒之屋


入選作品截圖5: 阿嬤的火車嗚嗚


科技來自人的本心

最後以PeoPo公民新聞平召集人王建雄的話總結,短影音與其他影像格式的核心皆在於「說故事」,關鍵在於起承轉合的結構,是否能引導觀眾進入故事核心,產生情感共鳴。本次活動學員藉此學會熟練操作國家文化記憶庫的資訊並結合主題進行創作,但科技的目的在於輔助人類,而人的本心是感受世界、傳達故事的核心,「讓人的本心融入科技的使用中。唯有如此,科技才能真正融入人類的生活與創作之中。

 

PeoPo公民新聞平召集人王建雄上課情形

異動日期2025/10/28
發布日期2025/09/18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