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人人講堂精彩花絮】從牽亡歌陣到音樂劇《勸世三姐妹》 ——— 編劇的田野與創作之旅(113.8.17)

《勸世三姐妹》是臺灣近年來難得碰觸喪禮議題的舞台劇,這齣關於牽亡歌陣的音樂劇場場完售秒殺,堪稱後疫情時代劇場界的奇蹟。這次臺史博【人人講堂】特別邀請編劇 詹傑 來分享他關於《勸世三姐妹》的田野調查與劇本創作的心路歷程,讓不管有沒有看過音樂劇的民眾,都能藉著講座的形式參與《勸世三姐妹》,滿足好奇、探索的心。

音樂劇是給媽媽的禮物

從成大中文到北藝劇本創作研究所,詹傑寫音樂劇的初衷是「想讓媽媽看懂自己做的事」。他發現「唱歌跳舞」的表演形式很容易與觀眾接軌,於是出身基隆的他寫了一齣由卡拉OK店小姐視角見證基隆港 40 年間繁華更迭的故事:《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詹傑以母親的職業作為創作靈感,那是他的第一部音樂劇作品,也是給媽媽的禮物。

田野調查裡的牽亡歌陣

2018年前往紐約學習音樂劇,詹傑發現百老匯舞台劇題材多元豐富,當時深受震撼的他回想:「臺灣是否有自己的故事?」,小時候在雲林外公家第一次看牽亡歌陣的記憶便生猛有力地浮現出來: 繁複花俏的臺語演唱、搖曳生姿的舞蹈以及舞者最後的厲害大劈腿,那是他一頭哉入喪禮田調的起源。

參加十幾場喪禮並加入會後的陌生宴席,觀察與親訪歌舞團的表演老師們,詹傑瞭解到牽亡歌陣的歷史源頭各有說法,可能來自福建,由「觀落陰」或「陣頭」演化,而發源地應為臺南善化、下營一帶;詹傑打趣的比喻:「牽亡歌陣其實就像是個會經過層層收費站的歌唱旅行團,一路往死後的世界前行。」

《勸世三姐妹》想告訴我們的事

《勸世三姐妹》不僅引領觀眾一起跟著劇中三姊弟回鄉學習牽亡歌陣,還將傳統唱詞轉化,嵌入了當代流行歌曲元素,是一齣「以牽亡歌陣當作外表,內裡是與自己和解」笑中帶淚的音樂劇。

詹傑最後提到,對做牽亡歌陣的老師來說,生死其實是一種很幽微的狀態,牽亡歌陣不只用來安撫死者,也勸慰活人,透過這些儀式讓活著的人「明白、接受、認識與放下」,先帶動家屬宣洩悲傷,再來安頓身心,是期盼所有人能回到正常生活軌道的撫慰過程。



內容描述授權內容描述授權: CC BY-NC
資料提供者講座紀錄:盧思蓉 講座攝影:王倚祈
資料授權資料授權: CC BY-NC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