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寺廟的錫工藝

跟臺灣寺廟的錫工藝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臺灣寺廟的錫工藝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臺灣寺廟的錫工藝

          臺北陳德星堂在1912年(大正元年)由城內遷建至大稻埕奎武卒現址,殿內也增添許多文物,包括燭臺、香爐與供桌,其中擺放於正殿內供桌左右有一對錫製燈座,高達二呎餘,不但尺寸較大,作工也精美,它運用極熟練的金工技巧,創造出富有深長意義的藝術品,值得我們仔細欣賞。

          錫器自古以來即為貴重器物,俗語謂「盛酒酒香醇,儲菜色不變」。錫的熔點比較低,早在三千年前殷商時期即出現「錫銅」合金來製作青銅器,國家重要文物如鼎、爐禮器多用青銅器製作可見一斑。臺灣在清代民間富戶也以使用錫器為至高榮譽,祖堂供桌上的燭臺、紅柑燈、花瓶與香爐,常以錫製品為尊貴的象徵。

         錫器之製作工序頗繁,打造錫器須先畫有尺寸的設計圖,再將錫片經過熔化、壓力、灌澆、鍛打與焊接等過程,最後再打磨。錫藝較盛的城市如艋舺、新竹、鹿港與臺南,產生優秀的錫藝匠師。鹿港至今仍有陳萬能匠師,他傳徒接續這門技巧精深的工藝。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撰寫者
李乾朗
資料來源
李乾朗,《臺北市三級古蹟陳德星堂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台北市:財團法人陳德星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3。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