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樹薯

樹薯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此為1935年(昭和10年)第九回臺展東洋畫部高銘村入選作:〈キャッサバ〉。「キャッサバ」即樹薯(木薯)。高矮不一的樹薯分散於畫面間,莖稈表皮粗糙帶有紋路,至莖頂連接掌狀全裂的葉片。各裂片呈倒披針形,於莖幹下半部細小分枝上還開有花朵。此作雖以層層相疊的葉片展現繁茂之景,但仍於樹葉間保留空隙,並於畫作左上角安排三隻姿態各異的蜻蜓,使整體畫面豐富卻不擁擠。樹薯可食用的部位為樹葉與土讓下的塊根,其可作為糧食或家畜飼料。在1902年日本引進新品種到臺灣試種後,高產量與好種植等許多優點,再加上日治時期物資缺乏的情況讓樹薯開始大量生產,更成為大多數人民日常的主食。高銘村應有注意到樹薯種植的普及,因此選擇有別於當時繪畫主流的取材植物,而以樹薯作為主題進行描繪。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建檔單位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名稱原文
樹薯
創作者
高銘村
介接機關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撰寫者
洪婉容
時間資訊
1935
地點資訊
臺灣
展覽名稱
臺展
屆數
第9回
畫部
東洋畫部
資格
一般出品(送件)/入選
參考資料
1.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北:財團法人學租財團,1935。 2. 〈米統制代用作物 栽培樹薯頗有望 臺南州下試作狀況〉,《臺灣日日新報》,1933-10-03(夕刊4版)。 3. 吳昭慧,〈澱粉之王—木薯〉,《科學發展》,第526期,(臺北:2016-10),頁34-47。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