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埔鹽

埔鹽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植物生態:埔鹽為落葉性小喬木,冬季落葉後只見稀疏的枝條,春暖之後,則各枝頂上再發紅嫩的新芽。性喜陽光,常見於曠野。全株被褐色柔毛,具紅褐色皮孔。枝幹為紅褐色,幼莖為黃綠色。葉為一回奇數羽狀複葉,具葉片4至8對,無葉柄,紙質,葉形成卵狀長橢圓形,邊緣有鈍鋸齒,每片葉長約10至18公分,寬3至6公分,嫩葉呈紫紅色,漸長則轉呈黃綠與深綠。秋季開花,大型而茂盛的花穗著生在各枝頂上,常見明麗的鮮黃與嬌豔的橙紅朝天怒放。埔鹽雌雄異株,小花密生成穗,排列成圓錐花序,核果為扁球形,熟時橙紅色,一粒粒的小果實都含有鹽分,吃起來又酸又鹹。;文獻集解:埔鹽是五倍子的寄生樹,五倍子不但是著名的中藥,同時也是重要的傳統黑色染料。既然寄生物可以用來染色,那麼寄主也應該可以染色才對呀!在還沒試驗染色之前,我們是如此的判斷著。後來經過試驗,果然得到不錯的染色效果。       明代的<本草綱目>稱埔鹽為膚木、備木、五備木或鹽膚子,李時珍對它的生熊有深入的描述:「…….時珍曰:膚木即備木,東南山原甚多,木狀如椿,其葉兩兩對生,長而有齒,面私背白,有細毛,味酸。政葉之下,節節兩邊有直葉貼莖,如箭羽狀,五六月開花,青黃色成穗,一枝纍纍。七月結子,大如細豆而扁,生青,熟微紫色,其核淡綠,狀如腎形,核外薄皮上有薄鹽,小兒食之,滇蜀人采為木鹽,葉上有蟲,結成五倍子,八月取之。……」                  後來我們也從<ThecraftofNatrualDyeing>一書中讀到「……天然產生的植物單寧,例如橡樹的五倍子和漆樹、鹽膚木的葉子,可以代替媒染棉的單寧酸……。」這麼說來,鹽膚木枝葉中必含有多量單寧成份,這單寧正是埔鹽的主要色素來源。;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編織藝術數位學習中心
相關地點
埔鹽
地點名稱
埔鹽/埔鹽/南山/茂盛
緯度
24.0007/23.9963/24.7994/24.3051
經度
120.463/120.477/121.158/120.844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