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態:垂柳為落葉性之喬木,株高可達15公尺,主幹粗大,灰褐色。柳枝細長,柔軟下垂,紅褐或紅紫色。葉互生,葉片為線狀披針形,具細鋸齒緣。雌雄異株,花序為葇荑花序,雄花序長約2-4公分,雌花序約2公分。蒴果為狹圓錐形,綠褐色,熟時二裂。;文獻集解:古人即愛植柳,柳蔭可以乘涼,柳根可以護堤,枝可以當圍籬,柳條可以編製筐笥簍籃。此外,古人在離別時常有折柳相贈以示長相思念之意,更使細柔的楊柳充滿了感性與離情。《詩經.小雅》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句,帶引潘岳捻出「綠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的佳句。唐詩以柳寫景、以柳寫情的詩句尤多,如王昌齡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候」、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白居易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杜甫的「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莆為誰綠」等等,可謂琳瑯滿目,風情萬種。 明《本草綱目》對楊柳也有不少記載「……時珍曰: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蓋一類二種也,……按說文云:楊,莆柳也,從木,易聲;柳,小楊也,從木,戼聲……爾雅云:楊,莆柳也,旄,澤柳也,檉,河柳也,觀此,則楊可稱柳,柳亦可稱楊,故令南人皆併稱楊柳。」又「時珍曰:楊柳縱橫倒順插之皆生,春初生葇荑,即開黃蕊花,至春晚葉長成後,花中結細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絨,因風而飛。……」 《台灣通史》中雖有提及,但失之簡略,只說「柳有水柳、垂柳數種」八字而已。二十世紀前葉,杜燕孫氏曾提到柳皮可以染褐色。另外,日本的《日本草木染譜》也記有「(柳)成為染色材料是樹皮,秋冬之間剝皮晒乾、收藏,熱煎後到得到濃液再浸染,發色以石灰水可得褐色,以鐵得青味的灰黑色。」;採集季節:七月;染材用量:300%;染色布樣:棉布;染媒:醋酸銅;日曬堅牢度:4;水洗堅牢度:4;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