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態:桑樹為落葉性喬木或灌木,高者可達八公尺,樹皮灰褐色,小枝轉為黃綠,小枝光滑而具有明顯的皮孔。葉互生,有柄,卵形或寬卵形,常作3至5裂,先端尖銳,基部心形或鈍形,葉緣鋸齒狀,葉面略粗糙。雌雄同株或異株,雄時花呈葇荑狀,雌花穗狀。聚合果稱桑椹,為圓柱狀或長橢圓狀,初時黃綠,熟時變成暗紅或深紫,汁液甚甜,可食。;文獻集解:栽桑養蠶是古代先民重要的生產活動,而桑樹多種在住家附近,所以自古稱故鄉為「桑梓」。桑也是《詩經》中出現最多的植物,可見它在古代農業社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如「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南山有桑,北山有場」、「肅肅鴇行,集于苞桑」、」星言夙駕,說于桑田」、「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等等。唐詩中也有不少和桑相關的詩句,如王維的「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孟浩然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僧皎然的「移家雖帶廓,野徑入桑麻」、李白的「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等等,都是傳誦千年的名句。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對桑樹的栽種有詳田的記載「即日以水淘取子囇燥,乃畦種,常媷令淨,明年正月移而栽之,率五尺一根,其下常斸掘,種綠荳小荳……」,明代《本草綱目》記有「時珍曰:桑有數種,有臼桑,葉大如掌而厚;雞桑,葉花而薄;子桑,先椹而後葉;山桑,葉尖而長;以子種者,不若壓條而分者。桑根下嘉龜甲,則茂盛不蛀。……或云:木之白皮亦可用,煮汁染褐色,久不落。」此書雖未詳記染色法,但已肯定其染色效果。 清道光十六年刊之《彰化縣志》對桑的解說極簡,僅「養蠶所需,實可食」七字而已。《台灣通史》的記載為「桑有家桑、野桑,實紅可食,皮以作藥,曰桑白。」主要仍作為養蠶、採椹、作藥之用。 日本山崎青樹氏著的《草木染染料植物圖鑑》中載有使用幹材與綠葉染色,各有不同的發色效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