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樟樹

樟樹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植物生態:樟樹為常綠性大喬木,樹高可達三、四十公尺,性喜京質土及陽光充足之地。它全株都具有濃郁的香氣,樹皮灰褐色,有縱向深裂縫。葉互生,革質,表面平滑光亮,卵形或橢圓形,先端,葉緣略呈波狀,葉脈三出。花腋生,圓錐花序,花朵小而數量多,淺黃綠色。漿果為球形,徑約0.6公分,初為綠色,熟時為紫黑色。春天開花,秋冬果熟。木材為優良之雕刻材料,同時也可以用來提煉樟腦或樟油。;文獻集解:去年(公元2201年)宜蘭縣政府舉辦綠色博覽會時,選出十種台灣代表植物,結果樟樹名列第一,稱得上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國樹。台灣的樟樹不但族群眾多,而且用途也相當廣泛。        明代《本草綱目》對樟的釋名為「其木理多文章,故謂之樟。」在對樟樹的說明中有「西南處處山谷有之,高文餘,小葉似楠而尖長,背有黃赤茸毛,四時不凋,夏開細花,結小子,木大者數抱,肌理細而錯縱有文,宜於雕刻,氣甚芬烈。……」清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中載有「樟樹,春易葉,初秋復發,葉子見霜黑,可作香,韶州鋸之升腦,江右名豫章而不取腦,基土別乎,豫章老則出火自焚,種不宜近家室。」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的《諸羅縣志》記載「樟大者數抱,四時不凋,枝葉扶疏,垂陰數畝,漳舊志:樹老則內腐而虛,其色赤,其材細,其味辛烈,作器雕鏤必用之,熬其汁為樟腦,可入藥。」《台灣通史》曰:「樟台產甚多,有兩種:香樟以熬腦,臭樟以作船材器具。」          由劉業經、歐辰雄、呂福原合著的《台灣樹木誌》則分「本樟」、「芳樟」、「油樟」、「陰陽樟」四品種,「用途:除供為提煉樟腦及樟油外,亦供建築、家具、船艦、及農具、雕刻、裝飾、印章、樂器等用:葉可餵樟蠶,樹為園林用樹:根或木材味辛、性溫、氣香,有莦祛風濕、行氣血、利關節、溫中健之效。」;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替代主題
染材名稱:樟樹技葉;學名:Cinnamomumcamphora(Linn.)Sieb.;科屬名:樟樹樟屬;別名:香樟、芳樟、本樟、番樟、樟仔、栳樟、香蕊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編織藝術數位學習中心
相關地點
宜蘭縣 台灣 諸羅縣
地點名稱
出火
緯度
22.0072
經度
120.758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