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膠蟲

膠蟲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植物生態:膠蟲之成蟲體雌雄不同,雌性蟲為圓形或橢圓形,其複眼及足部都已退化,故終生皆固著在寄生的植物上,蟲體藏於自已分泌的橢圓形的蟲膠中。雄性蟲則能自由活動,分無翅與有翅兩型,其成蟲前方有一對細長觸角及三對胸足,尾部有一陰莖鞘。雌雄交尾後將卵產於膠殼下,同時在此孵化。                膠蟲的初齡幼蟲為長橢圓形,扁平而呈粉紅色,幼蟲可以任意爬行,或藉風力及其他昆蟲分散至其他枝條棲息,並開始以口器插入樹皮組織內吸取養料,同時分泌出白色蠟質及紅色蟲膠,狀如腫瘤包覆枝條,使被害植物日漸衰弱枯萎。膠蟲所分泌的原膠中含有65-80%的蟲膠樹脂,5-6%的蟲膠蠟,同時還有0.6-3%的蟲膠色素,該色素即為優良的天然紅色染料及塗繪顏料。;文獻集解:膠蟲所結的膠片古稱「紫鉚」或「紫鑛」,亦稱「紫梗」,現在則稱「紫膠」。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二》巾有「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南海之蟻鉚,紫鉚也,造粉、燕脂,吳錄謂之赤膠也。……」這裡所說的紫鉚,正是當時用以製作紅色顏料的上等材料。在《天工開物‧蟲部‧卵生類》中有如下的記載:「紫鉚,時珍曰:鉚與礦同,此物色紫,狀如礦石,破開乃紅,故名。今南番連枝折取,謂之紫梗,是矣。」又說「……紫梗樹出真臘國,彼人呼為勒佉,亦出波斯,……崑崙出者善,波斯次之。……今醫家亦罕用,唯染家須之。……時珍曰:紫出南番,乃細如蟻蝨緣樹枝造成,……今吳人造胭脂。按張勃吳錄云:九真移風縣,有土赤色如膠,人視土知其有蟻,因墾發以木枝插其上,則蟻緣而上,生漆凝,如螳螂嫖蛸子之狀,人折枝以染絮物,其色正赤,謂之蟻漆赤絮,此即紫鉚也。」在同書「燕脂」條目中又有「時珍曰:燕脂有四種……,一種以紫鑛染綿而成者,謂之古燕脂,李珣南海藥譜載之,今南人多用紫鑛燕脂,俗呼紫梗是也。」。《天工開物‧彰施第三》記有「燕脂古造法以紫鉚染棉者為上,紅花汁及山榴花汁者次之。」從此,我們可以得知,紫膠不但是良好的繪畫顏料,同時在染色及胭脂的製造上都是難以被取代的好材料。台灣目前雖無紫膠的專業生產,但在中南部的果樹農作中卻屢有紫膠蟲的危害,這是肇因於日治時代為繁殖膠蟲以取蟲膠所種下的惡因。在《經濟昆蟲學》中有關於紫膠蟲引入的記載「……本種之首次輸入台灣,為1915年來自印度之年復由印度、泰國等地輸入,皆歸失敗。至1940年,日本政府再派員自泰國分批空運來台,卒獲成功,……。」當時因蟲膠可製作塗料、黏著劑、防鏽劑、留聲機唱盤及電器絕緣體之用,所以乃極力引進,不料在工業的利益並未獲得,卻在農作物造成深遠的傷害,目前台灣龍眼、荔枝、合歡、釋迦、榕樹、酪梨等近二十種植物皆深受其害。這正是日本政府利令智的決策所導致的難以挽救之後果。;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編織藝術數位學習中心
相關地點
台灣 印度 泰國 日本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