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杜鵑花

杜鵑花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植物生態:杜鵑花為常綠或落葉之灌木,品系繁多,葉形多樣,有卵圓形、橢圓形、披針形等,枝葉有些被有茸毛,有些則光滑無毛。葉片之大小、厚質地也有多種不同的差異。春至夏季開花,花冠有漏斗形、鐘形、管形、盤形等種,花形有單瓣與重瓣之分。花色有白、紅、粉紅、黃、紫、紅點等多種。;文獻集解:杜鵑花古稱躑躅或山躑躅,是著名的觀賞性植物,它的品種很多,分布的區域廣泛,在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皆有適合生長的品種。不論野生或栽植者,台灣各地都可見到它的蹤跡。      清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中記有「杜鵑花即躑躅類,有大紅、粉紅、黃者,千葉可珍,喜陰畏油煙,映山紅有紅白深淺,皆單葉,左者取汁可染。」另外,清康熙五十六年修的《諸羅縣志》記有「杜鵑一名山躑躅,大紅名送春,淺紅名迎春,平泉花木記紫躑躅,即此也,開放海叢,豔麗奪目。」連橫在《台灣通史,卷二十八虞衡志》上載有「杜鵑,雞籠山上野生頗多,開時如火。」及「山躑躅,花較杜鵑而小,色紅,苗栗山中野生極多。」                    李幸祥先生在《台灣藥草事典》中稱羊躑躅「別名山躑躅、黃杜鵑、羊不食草…客家語稱羊仔不食草…」為何號稱「見青就吃」的羊仔不吃它呢?原來杜鵑「味辛,有大毒」。鄭元春先生《有毒植物》一書上亦將杜鵑列入,並載「有毒部位:全株,花、葉毒性較強。中毒症狀:人畜誤食,會產生噁心、嘔吐、血壓下降、呼吸抑制、昏迷及腹瀉等症狀。」雖然如此,但它仍可當鎮痛劑、驅蟲劑及外傷藥。                  日本《染料植物譜》有「奈良地方以山躑躅之葉煎汁當染料。」的記載。;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編織藝術數位學習中心
相關地點
台灣 諸羅縣 苗栗 日本
地點名稱
中野
緯度
22.899
經度
121.152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